嗅性电位

嗅性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 OEP)作为一项客观而灵敏的 电生理指标,对于嗅觉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从嗅觉的解剖、生理,嗅性诱发电

嗅性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 OEP)作为一项客观而灵敏的 电生理指标,对于嗅觉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现 从嗅觉的解剖、生理,嗅性诱发电位的波形、影响因素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阐 述。定义和研究历史 嗅性诱发电位系由气味剂(odrants)或电脉冲刺激嗅粘膜,应用计算机叠加 技术,按国际标准10/20法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的特异性脑电位。由气味剂 刺激诱发者亦称嗅性相关电位(olfac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OERP)。 嗅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功能之一,起着识别、报警、增进食欲、影响情绪等作 用,对于一些从事特殊职业者,如香精师、美食家、侦察员、化学师、医师、公安消 防人员等,灵敏的嗅觉更是必不可少。 长期以来,对于嗅觉能力的检测或嗅觉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患者的主诉和一 些主观的检查方法,如常用的标准微胶囊嗅功能检查法(University of Pennsyl vania Smell Identification Test, UPSIT)、T&T嗅觉计和静脉性嗅觉试验等, 它们的主观随意性大,结果不够可靠。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客观的 嗅觉检查方法。 本世纪五十年代,人们以电刺激动物嗅粘膜,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稳定的特 异性脑电位变化,称之为嗅性诱发电位。1966年Finkenzeller等[1]用气味剂刺 激人类嗅粘膜,同样在头皮特定部位记录到了嗅性诱发电位,亦即嗅性相关电 位。但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不能排除三叉神经受刺激诱发的电位的影响。1978年 Kob al等[2]研制了一种嗅觉刺激装置,其在刺激嗅区粘膜的同时不会引起呼吸区 粘膜的温度和体感变化。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仅能兴奋嗅觉系统而不兴奋三叉神经 系统的化学物质,如香草醛(3-甲氧基-4-羟基甲醛)、硫化氢等[3]。从此,嗅性

腾讯文库嗅性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