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探讨论文
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探讨论文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现象。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系统本身就是一种非平衡态系统。由于某些区域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着禀赋上的差异,不同区域之
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探讨论文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一种规律现象。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系统本身就是一种非 平衡态系统。由于某些区域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等方面 存在着禀赋上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初始条件本身就是不均衡的。在此认 识基础上,西方学者提出了一系列非均衡理论,如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 果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农的区域经济 梯度推移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事实上,地域较大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似乎找不到均衡发展的先例,象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这样的强国,也都是从非均衡发展开始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也选择了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我 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使东部沿海 地区得到率先发展,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历史性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区域经济 差距被人为拉大,并且超出了“适度”的范围,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 的问题。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提出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也是非 均衡发展的第二部战略。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区域经济的势能一旦形成,从高 梯度区向低梯度区转移的难度将会变得很大。这些年国家在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上不可谓不重视,但并无大的起色。究其原因,地理条件和历史文 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在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 “路径依赖”是阻碍经济协调发展的隐性因素,其影响具有持续性。因此,我们 在平衡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此问题应有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对策。 所谓“路径依赖”,又可称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 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特征,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 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保罗·大 卫在1985年提出,而后W·马兰·阿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 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后来,道格拉斯·诺斯将前人有关这方面的思想拓展 到社会制度变迁领域,从而建立起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其主要思想是制 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 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强化。所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