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议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
小议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 良渚文化经过考古界几十年的发掘研究,对于它的分布范围、上下限的界定、遗址的社会文化性质以及它与太湖流域其他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有了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基于典型遗址地层关系的分
小议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 良渚文化经过考古界几十年的发掘研究,对于它的分布范围、 上下限的界定、遗址的社会文化性质以及它与太湖流域其他史前 文化的关系等,有了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基于典型遗址地层关系 的分析,可以认定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太湖流域 已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三个密切联系的阶段。至于处在良渚文 化层之上的含有印纹陶的堆积,在太湖流域已不属于新石器时代 的范畴。这三个文化阶段的前后继承发展关系,可以从石器、陶 器、玉器等的演变轨迹获得证明。[1]有关良渚文化遗址的社会 性质,也已作了诸多的分析,认为已有了私有制的萌芽和临近文 明时代的门槛。[2]此外,对良渚文化的向北向南的影响,也提出 了应该注意研究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远见。[3] 长江下游三角洲从河姆渡、罗家角、崧泽至良渚文化为止的 新石器时期农业,已连续绵延达3000年以上,稻的种植始终贯 串整个过程,便利渔猎采集的比重逐渐有所下降,稻米为主的粮 食供应的比重逐渐增加,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而稳定的食物来源, 促进了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分工,导致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和私 有制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当时全社会的物质生活供应之 基础的稻作农业及生产工具本身也经历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成 为良渚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稻作的 生产问题,作一些配合的探讨,以供交流。 第1页 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