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传统习俗及含义

2021小暑的传统习俗及含义   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

2021小暑的传统习俗及含义 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 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 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人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再加上新上市的蔬菜。所以,民间有“小 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关于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 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 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在小暑时节,各地还流传着不少习俗,尤其是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农历六月初六有很 多节名,如“姑姑节”,此时正值农闲季节,农村妇女得闲要回娘家看父母;如“翻经节”, 据说始于唐朝,寺院藏经在这一天要翻检曝晒;如“晒衣节”,人们在这天要把衣服(书籍) 拿出来晾晒,谓之“晒龙袍”,据说衣服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还有“天贶节”, “贶”的意思是赐赠,即天赐之节。传说,这一天,宋代皇帝向臣属赐冰和炒面,故称“天 贶节”。此日,群众有吃炒面之俗,即把新麦炒熟磨成面粉,用水和红糖调食。传说吃了炒 面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气。 伏日吃面的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 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 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 宋时更为普遍,只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 烦热,止泄,实大肠。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 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曰:“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 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腾讯文库小暑的传统习俗及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