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最终版)[修改版]
第一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最终版)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
第一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最终版)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 这段时间,我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 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 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 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互悦机制。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喜爱引起喜爱。人们常常容易喜欢那些喜 “” 欢自己的人。这就是互悦机制。老师先喜欢学生,所以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喜欢学习。 “” 乖巧聪明的孩子,老师当然能先喜欢,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坏孩子,老师是否能发 自内心的先喜欢他们呢? “” 超限效应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 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 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 „„ 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 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 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 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 “” 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 “”“”“” 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 “”“”“”“ 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 ”“”“” 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书中还有很多效应给我的实际工作带来了不 “”“ 少的启示。如晕轮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霍 ” 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 “”“”„„ 效率;马太效应在提醒我们绝不能让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最终版)[修改版]](https://wkimg.docs.qq.com/img/0l5NEYRBMzmZETINIhVo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