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堂中的旧恶习不充分关注学生的相互欣赏肯定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论新课堂中的旧恶习:不充分关注学生的相互欣赏肯定──《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老师真诚地询问:对他的朗读,大家有什么意见?学生纷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的
论新课堂中的旧恶习:不充分关注学生的相互欣赏肯定──《邓小平 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邓小平爷爷植树》第二自然段。读完后,老师真诚地询问:对他的朗读, 大家有什么意见?学生纷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的说,他把“春风拂面”的 念成了“春风‘fó’面”,把“仍不肯休息”念成了“‘rēn’不肯休息”;有的说, 他读得没有感情;有的说,他读的时候,疙疙瘩瘩的……教师听了,频频点头, 说:“同学们听得多认真啊!我们要改正这些错误,好好地把它读一读,好不好?” 在其后的教学中,教师每请一位学生朗读后,均有不少学生纷纷起立述说该 学生朗读的“错误”,鲜有对同学的朗读表示肯定的;每一位朗读者都是兴致勃 勃地起立读书,垂头丧气地坐下退场。 【探因】 教学行为的目标设计和运用过于单纯化和机械化,造成了将“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作为朗读的终极目的。其实质,是教学过程局限于知识层面的功利性价值 追求。 【重构】 新课堂教学是一个“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综 合推进的整合过程。 引导学生评价朗读,能否超越单纯技巧方面的考虑,而转向于读的情感体验, 侧重于读的意蕴欣赏?“读正确”固然是评价学生“读”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不 应忘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朗读的处理更是学生独具个性品质的学习行 为。读得如何,与其说可以允许他人品头论足朗读者的“水平”,倒不如认为更 应该是一个需要自我品味“内涵”的过程!“读”,作为体验和理解、感悟和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