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的真与真的解释——利科的文本与解释理论初探
解释的真与真的解释——利科的文本与 解释理论初探 一、引子:庄子的故事和解释学的问题 《庄子.天道篇》中有一个桓公与轮扁的故事。故事说,有一天桓公在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在堂下斫车轮。轮扁看见桓公读得津津
解释的真与真的解释——利科的文本与 解释理论初探 一、引子:庄子的故事和解释学的问题 《庄子.天道篇》中有一个桓公与轮扁的故事。故事说,有一天桓公在堂上读 书,工匠轮扁在堂下斫车轮。轮扁看见桓公读得津津有味,十分投入,就放下锥凿走 上前来,问桓公读得是什么书,为何如此入迷?桓公答曰,读的是圣人之言。轮扁又 问,圣人还在吗?桓公回答,圣人已死。听到这话,轮扁就说,主公,非也,你读到的充 其量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桓公听罢大怒,定要轮扁给一说法。于是,庄子就借轮 扁之口,说出了下面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印于心,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 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子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1] 庄子的这一故事涉及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关于我们所要理解 和解释的文本的书写,言谈及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桓公看来,文本的真实意义并 不随着圣人的死亡而消失。它通过圣人的言谈、书写保存下来,流传开去。今天我 们理解圣人典籍的本义,就是要通过聆听圣人之言,阅读圣人之书来达到。换句话 说,流传至今的圣人之言,圣人之书与作品本义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这 些圣人之言和圣人之书乃是我们今天通向作品本义的唯一可靠桥梁。与桓公的这一 立场相左,轮扁用他几十年斫车轮的经验说明,一个文本的真实意义并不能毫无妨碍 地通过作者的言谈和书写保存下来,流传开去。作者之言、作者之书非但不能成为 判断作品原义的最后根据,相反,它们往往成为阻碍我们达到文本的真实意义的屏 障。 应当指出,尽管桓公与轮扁在关于语言在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在关于文本的书 写、言谈及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答案截然不同,他们所持的根本哲学立场可能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