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下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代以来,中华
2021-2022 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分钟试卷满分:分) 150150 36 ( 一、现代文阅读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3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1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曲折,但前赴后继,发愤图强,终于凤凰涅槃,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 兴指日可 待。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在经济现象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历史实践证明, 一个民族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面对怎样的困境,人文精神始终是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强大 精神动力。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科学精神,“格物致知”的求知过程其实与人生修养紧密相关。在《礼记•大学》中 是这样界 定“格物致知”与人生修养的关系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在此论述中,明明德、 J 亲民、止于至善是修齐的人生修养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而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 其具体方法和步骤。其中,“格物”与“致知”是儒家获取知识的途径, 是修齐的基础。在这里,“物”和“知”实际 上指的是义理,是要靠“悟”来认识的“道所谓“土志于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即是此意。所 以,在修齐的人生修养的激励下,古代的土阶层积极投 身到对真理的求证之中,如墨家坚持“兼爱”和“非攻”的社会 理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与战争的技术水平。 中国古代这种对科学认知与人格修养相统一的理想信念形成一种文化内驱 〜 力,推动士大夫阶层努力发展科技, 使中国在世纪之间的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并以“四大发明”为 313 标志,在宋朝达到了顶峰。 直到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实力才由强转弱。而这个转折也与中国古代的科技观相关,因 16 为中国传统的以 “格物致知”为代表的科技观是依附于道德伦理的“由知进德”的一种意识存在,强调内省的思维方式, 因而 知识的客观求证过程受主观伦理道德和主现认识的影响很大。如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的道德修为,不重视向 外探 求,将科技看作奇技淫巧的雕虫小技。所以,当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后,科技的发展就缺 少了推动力。 可见,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辉煌还是衰落,均与传统科技观的道德属性有关。 科技与人文是两个相时独立的领域,却又彼此成就。所以,现代科学的发展既要有独立的发展空间,又不 能失去应 有的人文关怀。现代工业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引发了生态破 坏、人类异化等诸 多的科技伦理问题。当代人应该反思,重新认识“格物致知”的当代价值,以一种传承、扬 弃、创新的态度审视中国传 统的科技人文精神,既要避免西方现代科技过度技术化所造成的对科技伦理与人文 关怀的轻视,也要克服中国传统科技 人文精神中过度道德化的弊端。 (摘编自任丽梅《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 1.3 伴随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现代中国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A. 中国古代重视人生修养,注重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但无科学精神。 中国古代科技实力的强弱与土 B.C. 阶层对科学的认知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应在选择中传承中国传统科技人文精神,取其精华,并结 D. 合时代不断进行创新。 职,然后罢黜,亦可并坐举者”,意思是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才,那么 就一定要 试用一段时间。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文中是朝廷下令让 官员们举荐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