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1300余人为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而联名上书请愿事件(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以“公车”为入京应试

康有为公车上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 1300余人为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而联名上书请愿事件(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 之人赴京,后以“公车”为入京应试举人之代称)。 1895年3月18日,康有为偕弟子梁启超赴北京参加会试,正当中国在甲 午战争中失败,李鸿章赴日乞和之时。三月二十一日,即《马关条约》签订前二 日,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内容已传到北京。当时云集京师的举人义愤填膺,奔走 相告,强烈要求清廷拒绝批准条约,继续抗战。起初各省举人自为单位,分别向 都察院提出要求。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广东、湖南领先,别省继之。数日之内, 书呈纷飞,“章满察院,衣冠塞途”,举人们甚至“围其长官之车”,情绪激昂。台 湾省举人更是捶胸顿足,垂泪请命,强烈反对割让台湾。而清政府竟毫不理睬。 于是,康有为又倡仪18省举人联名共上一书,向清廷提出强烈要求。众人即推 举康起草。康有为壮怀激烈,热血沸腾,用一昼两夜时间,起草了一份长达1.8 万余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亦为康有为《上清帝第 二书》。 《公车上书》情词慷慨,气势磅礴,极言救时之方,详陈自强之道,引经据 典,文贯中西,可以说是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篇宣言书。 上书首先强烈反对割让台湾,指出割台湾给日本是“弃台民”、“散天下”,会造成 “民心先离”,中国将有土崩瓦解之患。又反对议和,认为言和是“解散民体,鼓 舞夷心,更速其亡”,故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全部变法维 新主张:一、下诏鼓天下之气。要求光绪帝速下三诏:一下“罪己之诏”,中日甲午 之战,中国惨败于日本,皇上应特下明诏,深刻反省,承担责任,以便激励国人, 同雪国耻,鼓舞将士,慷慨效死。二下“明罚之诏”,对那些主和辱国、大僚尸位、 无补时艰的昏庸大臣;阵战不力、闻风溃逃、克扣军饷的贪鄙将帅;擅许割地、 辱国通款的卖国使臣;守御无备、调度非人的大小疆吏,应区别情况,给以处罚, 重者处死,轻者革职,以蔽其辜。而对那些有功绩的将帅疆吏,则予以奖赏。三 下“求才之诏”,建议光绪帝应悬赏求贤,破格提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参 与决策国家大事,应令中央、地方各级官吏各举所知,不论已仕未仕,均可引见 擢用。三诏一下,赏罚既明,天下士气必大受鼓舞,则可上下一心,以赴国家之

腾讯文库康有为公车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