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的读书笔记篇三作文1400字
浅薄的读书笔记《篇三》作文1400字苏格拉底是对的。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同时通过读书获得别人的思想,人们逐渐对这样的读写行为习以为常,他们对自身记忆内容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过去必须存放在脑袋中的东西,
浅薄的读书笔记《篇三》作文字 1400 苏格拉底是对的。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同时通过读书获得别人的思想,人们逐渐对这样 的读写行为习以为常,他们对自身记忆内容的依赖性也随之降低。过去必须存放在脑袋中 的东西,逐渐可以存放在陶片、纸卷上,后来又可以存放在书本中了。 正如那位伟大的演说家所预言的一样,人们开始把并非来自本身,而是通过外在标记 “” 获得的内容叫做思想。随着活字印刷术的不断传播以及由此带来的出版物和文学作品的日 渐增多,人们对个人记忆的依赖进一步减弱。图书馆里和个人家中的图书报刊成了大脑生 物学仓库的有效补充。人们不必再事无巨细地记住所有内容。他们可以查资料。 不过,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印刷图书的蓬勃发展还有另一重效应,苏格拉底没有预见到 这种效应,不过他可能会对此表示欢迎。在事实、观点、思想和故事方面,图书为人们提 供了数量和种类都比以前丰富得多的供应来源,而且深度阅读的方法和文化都鼓励人们努 力把书本上的内容记在脑海中。世纪西班牙塞维利亚地区主教伊西多尔注意到,阅读 17 思想家写在书中的话语,使它们更不容易从记忆中消失。由于人人都可以自由安 “”“” 排自己的读书进程,人人都可以自由制定自己的读书纲要,个体记忆这个概念的社会决定 属性减弱了,而它作为与众不同的个人观点和个性特质基础的私人化属性加强了。在书籍 的启发激励下,人们开始把自己视为自身记忆的作者。莎士比亚就让哈姆雷特把他的记忆 称为自己大脑的书卷。写作会让记忆衰退,苏格拉底为此忧心忡忡。按照意大利学者 “” 和小说家翁贝托艾柯的说法,苏格拉底表达了一种永恒的担忧:新的技术成就总是会废 ·“ 除或毁坏一些我们认为珍贵、有益的东西,对我们来说,这些东西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 值,而且它们还具有深层的精神价值。 ” 事实证明,对记忆丧失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书籍的确为我们的记忆提供了补充,不 过,正如艾柯所说,书籍也挑战并改进了记忆,它们并没有弱化记忆。荷兰人文主义 “” 教育家伊拉斯谟在他年出版的教科书中,重点强调了记忆和读书之间的联系。他敦 1512 促学生在书上写评注,看到感人肺腑的词语,古雅或新奇的措辞,精彩的文体、格言和 “ 范例,还有值得记住的评论,都要用适当的符号加以标记。他还主张,所有师生都 ”“” 要随身携带笔记本,笔记内容可以按不同主题排列,一旦发现值得记下的内容,随时都 “ 可以将其写在适当的位置上。抄写摘录精彩内容,然后定期进行背诵,有助于牢记不 ” 忘。 摘录引用的段落可以看做从书页当中采撷的各种花朵,它们可以在记忆的页面中保存 “” 下来。伊拉斯谟的倡议跟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主张遥相呼应,塞内加也以植物作比喻,以 此描述记忆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塞内加写道:我们应该效仿 “ 蜜蜂。通过各种阅读采集而来的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应该分别收藏在不同的空间内, 因为东西分别存放会更好。然后,我们应该勤勤恳恳地运用所有的聪明才智,把我们品尝 过的各种各样的花粉混合起来,将其酿成甜美的蜂蜜。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即使外观表象 还跟原来一样,其内在本质已经迥然不同于初始状态。在伊拉斯谟和塞内加看来,记忆 ” 是一个大熔炉,它要高于我们记住的所有事情的总和。记忆是经过重新加工的东西,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