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汉代诗歌中真有价值的,要数乐府歌诗和文人古诗两大类。前者的多向探索,
似之处,自然物的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某些特征能使人联想起某种美德。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8.下面不能说明乐府歌诗在两汉诗歌转型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的一项是 A.乐府歌诗的多向探索,为文人古诗的定格定型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分) 1. 8-109 B.乐府歌诗“因物兴感”的意象思维活动突破“比德式”思维模式顺畅运行。 汉代诗歌中真有价值的,要数乐府歌诗和文人古诗两大类。前者的多向探索,恰为后者的定格定 C.乐府歌诗的产生,缘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一心理机制的广泛作用。 型创造了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乐府歌诗在两汉诗歌的整个转型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 D.乐府歌诗里,人的情感体验结晶为诗歌意象,意象艺术开始发达。 而转型的结穴点则落到了文人古诗身上。 9.下而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乐府歌诗在古典诗歌意象艺术演变史上有其标志性的意义,主要之点便是传统“比德式”思维模 A.乐府歌诗中最有特色的叙事诗以叙述和描绘为主,并不能体现乐府歌诗在古典诗歌意象艺术演变 式的解体。秦汉以后,新兴官僚政治以“外儒内法”为指导思想,礼教人伦的全面控制能力有所减 史卜的标志性意义。 弱。尤其民间社会里普遍关注的是各种民生现象,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恰当地显示了民间 B.与乐府歌诗作为民间歌咏没有自觉创作意识不同,文人古诗创作群体的自觉意味着诗的自觉时代 歌咏所由产生的动力机制。正是在这一心理机制的广泛作用下, “因物兴感”的意象思维活动才 的到来。 得以突破“比德式”的框架顺畅地运行,人的活生生的情感体验亦能自由地转化并结晶为诗歌意象, C.五七言诗终能成为古典诗歌的主导形式,其主要原因是奇字句特点带来的间歇顿宕使得诗歌声律 这便是意象艺术开始发达于两汉乐府歌诗的原因。 整齐中寓有变化,错落有致: 不过,以乐府歌诗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意象艺术,在形态上仍是不够完整的。最能体现乐府特色的 D.五言诗能使一句诗顺畅地表述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在于“三字尾”很适合作为意群的组合,与 叙事诗,通常以人物、故事、场面为表现重点,写作主要依靠“模拟”(叙述和描绘的艺术),而非 前“二”一起形成“二/三”两个意义段。 “意象”。至于说理诗,其打动读者的方法往往凭借比喻、夸张、对比、排偶等修辞手段及采用格言 10.根据文本,概括汉代诗歌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警句来阐述道理,有一定的形象性,也称不上真正的意象。乐府歌诗里较能体现意象艺术的,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情类作品,而其情意内涵似还缺少生命意识的清醒反思。 参考答案: 现在来看丈人古诗。文人创作群体的自觉即意味着诗的自觉时代的到来,而文学形态的诗造就了 诗的文学体式,那就是五言诗体。就声律而言,五言诗以“二/二/一”的音响组成节拍,化板重为 灵动,变平实为流走,加以奇字句的结末一拍有半个音阶的休止符,正好便于间歇顿宕。这种在整齐 中寓有变化错落之致的声律,与汉语以单音节为基干的语言文字性能恰相适应,故而五七言诗终能发 展壮大为古典诗歌的主导形式。从语句表达功能着眼, “三字尾”作为意群的组合,天然地适应 于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自由搭配,进而将整个五言句明晰地划分为“二/三”两个意义段,于是一 句诗便能顺畅地表述一个完整的语意单位。 丈人古诗还促成了诗歌意象艺术的完形。意象艺术的完形,首先得益于先秦“比德式”思维的解 体。与此同时,东汉中叶以后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更使敏感的下层士子产生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并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普遍渗入于文人古诗之中。这些作品多表现游子思归的情愫,但不限于单纯思念亲人或感叹失意,常 将个人命运提到“忧生”的层面上来思考,成为人的生命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它让诗歌创作真正成 访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节选) 了表达个体生命体验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而这正是诗歌艺术形象得以明确树立的前提。 魏书生,1950年出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由于受“文革”影响,他初中毕业即 (节选自陈伯海《唐前诗歌意象艺术的流变》,有删改) 注:“比德式”思维,由孔子开创,指的是自然物的性质特征与人的道德、品格、情操有相 到农场劳动。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