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观城镇育才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观城镇育才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一④题。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催放艺术之花的琼浆。古
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 年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观城镇育才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 2020 均。’”周公强调洛邑为“天下之中”的两点理论根据——“居九鼎”和“四方入贡道里均”都是针 含解析 对夏王朝而言的。“九鼎”是夏奠定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四方诸侯的纳贡则代表天下万邦对此种正统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的广泛接受,这就证明至少在三代人眼中,“中国”和“夏”密不可分,无“夏”则无所谓“中国”。 成周“中国”说,标志着“中国”是超越族属的政治正统,是夏、商、周三族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也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一④题。 是他们作为执政者对自身文明程度的自我标榜。到春秋之世,“中国”已经完全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哺育文明的乳汁,是催放艺术之花的琼浆。古今中外的大家 成为“华夏”的异称,是中原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区隔。现在学术界普遍相信二里头遗址是夏 名流常将“水”作为歌咏的对象,在他们的笔下【 】——江水的波浪拍痛了游子的 代晚期都邑,为“有夏之居”“中国”说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这是对成周“中国”说的考古学诠 乡愁,激荡了达人的心潮,润湿了志士的诗行。诗人们对“水”更是情有独钟,并赋予 释,意义极其重大。因此,在追溯“最早的中国”时,必须回归到政治和文化层面,围绕中原华夏文明这 它万种“风情”。这些含情之水,有弥漫着杜牧亡国之忧的寒夜秦淮“ 甲,夜泊秦淮 个核心来探讨。 近酒家”,有沉浸着白居易离别之悲的浔阳月夜秋江“ 乙”有涌动着李煜失国之痛 所谓“最早的中国”,实际上是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突显。夏代以前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是 的无尽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 丙”……请君试问东流水,多少情韵在其中。 最重要的文献材料。《太史公自序》中明确指出夏禹画九州的历史功绩是对五帝时代开创的华夏文明 ①在文中【 】处填人下列语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的接续与发展,“最早的中国”必然要求之于五帝时代。黄帝乃“五帝”之首,其最显赫的事迹是伐蚩 A.水至清则无鱼 B.无情流水也多情 尤而赢得天下诸侯拥戴。与此同时,“天下有不顺者,黃帝从而征之”,这和三代之君征伐不臣诸侯颇 C.花自飘零水自流 D.大江东去浪淘尽 相类似。此外,黄帝时代已有初具规模的统治机构,如“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当时黄帝部落无疑 ②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意思,对应恰当的一项是(2分) 就是“万国”之中的“中国”。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之后帝颛顼和帝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风萧萧兮易水寒 喾,则代表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整合;尧舜时期,“德”治观念形成,国家统治形态进一步完善,华夏 C.-望乡关烟水隔 D.二水中分白鹭洲 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在此文明链条中,黄帝及其部落的诞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最初自觉,标志着 ③下列语句的作者、出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中国”观念的萌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中国”。近年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庙 A.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论语》 底沟类型的大型建筑和墓葬,真切地反映了黃帝时代的文明景象,展示了“最早中国”的瑰丽与繁华。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摘编自孙庆伟《最早的中国:黄帝部落的文化初觉》) C.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苟子——《苟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曹雪芹——《红楼梦》 A. 周人将都城建于成周,并继承了夏代以来的政治传统,称成周为“中国”和“中土”。 ④根据语境,请在上文的甲乙丙处,写出诗歌原句。(3分) B. “中国”是夏商周三代遵守的政治秩序,后成为区隔华夏诸国与四方戎狄的文化符号。 参考答案: C. 黄帝标志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军事盟主的出现,他伐蚩尤而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① (3分) B②(2分)C ③(2分)C D. 黄帝时期国家统治形态初具规模,华夏文明的人文底蕴基本奠定,“中国”观念萌芽。 ④(3分)甲:烟笼寒水月笼沙 乙:别时茫茫江浸月 丙: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书写工整,笔画不清按错别字算。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便不得分。 A. 文章提及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都邑,从考古学层面证明了“有夏之居”“中国”说。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B. 文章首段指出追溯“最早的中国”必须回到政治和文化层面,这是第二段论证的前提。 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国”表述,但“中国”观念并 C. 文章概述五帝时代的文明演进史,是为了证明当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观念日趋完善。 不始于何尊,早期周人也称都城成周为“中国”和“中土”,这源于成周所在的洛阳盆地伊洛河流域曾 D. 文章追溯“中国”观念的源头,从夏商周三代一直上溯到五帝时期,将探讨推向深人。 是“有夏之居”,久有“中国”的成说。《史记·周本纪》记述周公建成周的过程:“成王在丰,使召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