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隐君陆梭山先生分析论文
隐君陆梭山先生分析论文一 《宋史·列传·儒林四》卷四百三十四(元脱脱等撰,第37册,中华书局版)有”金溪三陆”的传,内称九韶先生: 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
隐君陆梭山先生分析论文 一 《宋史·列传·儒林四》卷四百三十四(元脱脱等撰,第37册,中华书局版) 有”金溪三陆”的传,内称九韶先生: 其学渊粹,隐居山中,昼之言行,夜必书之,其家累世义居,一人最为家长, 一家之事听命焉。岁迁子弟分任家事,凡田畴、租税、内出、庖灶宾客之事,各 有主者。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咏其辞, 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 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九韶所著《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 可见,梭山先生的学问既渊博又精深,而且喜欢写日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 他是一个大家庭的主心骨之一,而其著作也多是关于如何治家的学问。梭山先生 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治家治族的问题,而且真真切切地践履之。当时的陆氏大家族, 十世没有分家,四代同堂,约有三百人吃饭不分灶。淳祜二年,理宗赵昀下诏旌 表”金溪陆氏义门”:”皇帝制曰: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 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惟尔睦族之道,副朕理国之怀。 宣特褒异,敕旌尔门,光于闾里,以励风化。钦哉。”在古代中国,对一个家族 而言,受到皇帝的旌表,也许是最大的荣耀了。可问题是,陆氏大家族为何能保 持十世不分家,还能数百人同灶吃饭呢?个中之因当然很多,但与梭山先生的努 力是分不开的。 因为,”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每天早晨,一家之长必率子弟谒先祖祠, 并击鼓诵其词,歌云:”听听听听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惰懒必饥寒, 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听听听听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 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定定定定。听听听听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 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定定定定,早猛省!”最后,还 有一人单独唱到:”凡闻声,须有省。照自身,察前境。若方驰鹜速回光,悟得 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注3)敬畏天命,遵循天理,勤奋劳作,俭朴 持家,何人不说这是修身齐家之至宝呢?每天如此之歌,如此之诵,陆家人将这 些平凡的过日子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了,由此培育出了名满天下之”金溪陆氏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