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桥口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桥口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暗 香 皓明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
答: 安徽省阜阳市桥口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 暗香 皓明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 参考答案: 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 香吧?” 我才恍然醒悟,这的确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 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已 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多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 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 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是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 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的大门是十点钟就 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 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 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 浮云耳。”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 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 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 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17.文章中“桂花”的特点是什么?“看门老人”的特点是什么?(6分) 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 (1)桂花: 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 亲切感。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1987年 (2)老人: 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 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18.文中画线句子“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的含义是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 什么?(5分) 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北京沦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