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达州市华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年四川省达州市华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25分)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陆 安民国
年四川省达州市华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 2020 析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25) 实用类文本阅读(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25分) 边疆教育先驱寸树声 陆安 民国教育界出过一些知名人士,像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然而在最为偏远、最 不引人注目的角落里,也有这样一个热心教育的人士。他就是边疆教育的先驱寸树声。 寸树声(1896—1978),字雨洲,云南腾冲县和顺乡人。1911年,寸树声考入大理中 学,1915年毕业回乡执教小学堂,1918年赴日本留学,一待就是10多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寸树声回国,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执教。他与张友渔、 千家驹等人合办《世界论坛》,分析研究时局,力主抗日。后来,又与马叙伦、张友渔、 齐燕铭等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宣传救亡。 关心地处边疆的家乡文化建设,一直是他始终不渝的情怀。他的家乡有建于1928 年、占地1392平方米、藏书7万余册、被誉为“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由胡适 题写牌匾的和顺图书馆。这座气势非凡的乡村图书馆,是寸树声心仪之地,也是他心中的 灯塔。1934年,得知和顺图书馆馆藏图书大增,拟筹建新屋时,寸树声立即提笔写了一封 信给家乡的这座图书馆:“我心焦的是图书馆所有的书籍虽然增加,而阅者不增加,…… 图书馆决不可成为一种‘独善其身’的建筑物,应当利用种种方法引诱乡人来阅览,养成 乡人一种进图书馆犹如进茶馆、上烟馆一般踊跃的习惯,只要进图书馆的人增多,那么我 们的目的在无形中就算达到增加了。”这些话,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振聋发聩之意义。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北平沦陷,寸树声化装逃往西安,先后在西安联合大学和西北 联合大学任教。 1940年,寸树声回到家乡,创办了云南第一所华侨学校——益群中学,同时兼任和顺 中心小学校长及和顺图书馆馆长。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亲赴缅甸 募捐,并委托好友吴晗、曹靖华从昆明等地延聘来一大批学有专长、教书育人的名家,深 入这座边陲学校,执掌教鞭,培育人才。 在他的心目中,“乡村学校应与社会打成一片”,“乡村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 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有优秀知识的学习者,而出了教室、图书馆又是优秀的生产者—— 一种新型的人才”。今天人们一再倡导的“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藩篱”的理念,当时的益 群中学已经身体力行了。他十分欣赏斯巴达式的严格训练,认为,“以斯巴达的严格训练 对背负着几千年因袭的中国青年是必要的,有益的。”这种教育理念、这种教育思想,在 今天看来,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就在日军铁蹄声声,逼近腾冲之际,寸树声在他一手缔造的学校里,上了那令人难忘 的“最后一课”。学校中依然高扬着中国的国旗,飘逸出琅琅读书之声。一袭素色西装的 先生,站在学校礼堂的台子上,神色凝重地给全校同学上了“最后一课”。那永远定格在 史册上的“最后一课”,对于寸树声来说,更是刻骨铭心,挥之不去。他在《两年半的乡 村工作》中这样描述:“……讲完后,我呆站在讲台上,只觉得鼻酸喉哽,不能再继续下 去。台下的女生们已经欷歔地在哭泣着,男生都低垂着头,直立不动。似乎经过了很长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