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西省运城市博爱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年山西省运城市博爱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理想王新生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在全
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的理想落实于文化交流,就是要兼容并蓄、多元 年山西省运城市博爱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1 互融、文明互补,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求文化的新生长;“和”的理想落实于国家间关系,就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是要将“睦邻相处”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最终达到“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习近平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 1. 超越“文明冲突”的人类理想 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 王新生 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这是基于中国智 商业资本虽然为全球化提供了初始动力,但全球化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在全球化进展 慧对世界各类文明关系的理解,也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对新型全球合作关系的理解。 中,它所服从的并不是资本的唯一逻辑,而是历史发展中多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逻辑共同作 (节选自《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存之道的中国方案》) 用所导致的结果是复杂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便是这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复合性后果的一种体现。马克思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 A.“全球化”的初始动力是商业资本,所以“全球化”的进展,需要服从资本的逻辑。 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 B.在“全球化”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替代 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在马克思 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各民族的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 看来,商业资本推动的经济交往只是提供了一种基础性条件,而在资本以野蛮的经济方式为自己开疆 产。 拓土的同时,各地方各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也随之被打破,世界在经济以外的其他方面也在相互依赖 C.“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还是一个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形成新的文明成果和文明形态 中联为一体,“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也成了公共的财产”,从而为新的国际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包容互鉴、互惠共荣的理念和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才可能逐渐形成。最 D.伴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联为一体,各民族的文明成果也联为一体,新的国际精神也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民族的文化 就有可能应运而生。 交往进一步加深。伴随着一些所谓不和谐论调的兴起,文明的交融互鉴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文明化野蛮”为根基的“文明冲突”就是典型代表。从表面看,当今世界的冲突、战争和分歧似乎 A.“文明冲突论”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式解释世界,这种思维 印证了亨廷顿的理论,但实质上这些现象并不能代表人类历史的长远走向。国家和地区之间冲突的真 模式是一种“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 正根源是各种利益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恰恰是资本的逻辑运行所造成的结果。“文明冲突论”实 B.“文明冲突论”认为 ,只有西方文化具有优越性,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则是野蛮的,从而遭受排 质上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优越论基础之上的,是以西方启蒙以来的“文明﹣﹣野蛮”的历史观和思维模 斥。 式解释世界。它不仅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通性、包容性和交流互鉴的可能性,而且在其视野中, C.“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不畅是当今世界产生冲突战争和分歧的一个重要原 西方大国在扩张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因此便有了“正义”的性质。 因。 正是通过不同文明的交融互鉴,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零和游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在 D.在“文明冲突论”看来,西方大国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与其它国家发生的冲突和战争,也具有了 合作中寻求共赢,在对话中消除分歧,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正是在 “正义”的性质。 这种背景下,中华文明中“仁义”、“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理念,在新的国际共识形成中发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崛起的中国开始用中国智慧讲述人类共存之道。 A.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几乎成为不可 中华文明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的 能。 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在文明关系问题上,它所强调的“和而不同”迥然不同于西方“文明化 B.与西方“文明化野蛮”的思维方式迥然不同,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理念,认为不同文明之间 野蛮”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而“道”的实现则要遵循“万物并育而 具有共通性、包容性,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便是“和而不同”。“和”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理想,它的基本内 C.秉持包容精神,摒弃“零和思维”,就能消除分歧和冲突,实现文明和谐。这种基于中国智慧对 涵是差异互补、共生共济、和谐共荣。“和”的理想落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