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心得
《成语故事》教学心得 今天教学第8课《成语故事》的前两个故事。在备课的时候,我对把这样浅显的成语故事安排在五年级教学很不以为然。因为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教学心得 今天教学第8课《成语故事》的前两个故事。在备课的时候, 我对把这样浅显的成语故事安排在五年级教学很不以为然。因为看 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自相矛 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 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 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儿? 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我反复 琢磨教材,发现这三那么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开 展顺序来表达,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 方第一那么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 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衬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那 么故事那么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 如“喷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 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那么故事那么抓住对事 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 睛之笔的神奇。这样一来,本课的训练点就找到了。抓住训练点进 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学习兴奋点自然会被激发出来。 那么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确定呢?首先朗读方面,对于这样短 小直白的文章,五年级学生不难做到正确、流利,但对于人物语 言、动作的朗读却因为缺乏深层解读而显得苍白,那么第一个学习 起点就是在学生通过预习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根底上,引导 他们走近文本,把书读得“立起来”,让人物形象活起来。其次, 虽然课前学生都能说出三个成语的意思,但这样的知识,要么源于 前一天晚上预习时把词典的解释背下来;要么源于过去在生活中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