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读书笔记
质疑与认同:寻找解读文本的方法《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 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批判,并重新进行理论建构。第二部分,运用 自己的理论建构解读一些经典文本
质疑与认同:寻找解读文本的方法 《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 对语文 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进行批判,并重新进行理论建构。第二部分,运用 自己的理论建构 解读一些经典文本,对经典文本进行微观分析。与第一部分大量 的理论知识相比,我更喜 欢第二部分的对具体文本的解读,这些文本中有诗词、 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能够代表 这•类体裁的解读方法。 首先,不防借用一下孙绍振先生这本书的谋篇布局,先来对他书中的一个观 点进行质 疑。孙绍振先生在《段落大意的误区和“意脉”的层次分析》这篇文章 中指出“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甚至一味把树木锯成片断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和高 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 “所谓段落大意或者变相的段落大意的划分,其无味的 纠缠已经成了素质教育的一大拦路 虎。”新课改之后,人们对“划分段落,概括 大意”这样的教学内容与环节基本上是弃之 不用了,甚至如果有谁在用会被戏称 为“老土”。那么,“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真的就 没有意义了吗?其实不然。在 我看来,篇篇都去“划分段落,概括大意”自然不妥,但是 说“划分段落,概括 大意”是解读文本的误区也似不妥。其实,对于阅读而言,“划分段 落,概括大 意”是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课 文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一部分写三 味书屋 的生活。而课文的第九段则是过渡段,表达了作者对快乐的百草园生活的 留恋之情和对未 知的三味书屋生活的陌生、畏惧之情。上课的时候,我就是从第 九段切入,让学生了解过 渡段的作用,以及初步感受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 情感。不仅如此,我觉得对于写作 而言,“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是帮助学生谋 篇布局的重要凭借,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 言,“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是一种 很好的训练思维条理性的方法和渠道。所以,我认为, 根据文本特点,有必要地 给学生进行一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情,甚至,我可 以说,对文本的结构上的解读,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划分段落, 概括 大意”不应该被一概抛弃,而应该在扬弃中治宜使用。 其次,学习和借鉴孙绍振先生解读文本的方法。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关键词 是“意脉”。 孙绍振先生认为从文字上直接感知的是文本的表层,也就是文本的 显性结构,人物感知、 行为和语言的描述,时间空间的转移,表层话语往往和文 本的倾向错位,在表层以下的中 层,有着和表层话语不尽相同的“意脉”。意脉 是潜在的、隐性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但 恰恰是贯穿文本的血脉,比之表层感知 更具感染力。在意脉之下,则为深层,是作家对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