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单元试卷[修改版]
第一篇:语文第一单元试卷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节的来历和演变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
第一篇: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9 一、(分)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秋节的来历和演变 ‚‛‚‛‚‛‚‛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 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 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 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这种说法不尽准确。天子祭月直 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敬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 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 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 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 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 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 ‚‛ 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 夏大地上全面成形。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 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 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 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 ‚‛‚‛ 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 —— 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 ‛‚‛ 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

![语文第一单元试卷[修改版]](https://wkimg.docs.qq.com/img/OabZRvwHHiK0WKrmIGOEj.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