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全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全书)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 学生的信息素养。”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 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 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 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 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全书课时分配计划 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时 信息与信 信息获取 信息的编 文本和表 音频、视 信息集成 信息资源 分 标 息技术 程加工和 格信息加 频、图像信 与信息交 管理 配 题 智能化加 工 息的加工 流 计 工 划 表 课时数 2 4 5 6 7 6 2 第 一 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两节。这一章是高 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 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 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同时,通 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 技术的习惯。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本章的难点 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 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 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文件的下载”,了解多种文件类型,尝试多途径下载文件, 并优化下载方式,提高效率,对文件下载有整体认识;第四节“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通 过体验网络数据库,学会选择合适的网络数据库提高信息获取的针对性。 第三、四、五章均为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其中,多媒 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 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 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 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其后,通 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感受人工智能给人类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