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人员培训教材(讲稿).doc
一、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产科接种点及法律依据与预防接种常用名词概念.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 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
一、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产科接种点及法律依据与预防接种常用名词概念 1 .预防接种人员的从业条件: 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 依据 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疫苗流通和预 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 《河南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试行)》第三 条第二款 第一针新生乙肝的接种原则是什么? 答:设有产科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进行接种、、针到户 □所在地的防保站接种。河南 23 省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依据第三章预防接种单位 设置 (五)产科接种点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 肝疫苗及卡介 苗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管理; 第四章预防接种单位分类分级管理 第八条 预防接种单位分为预防接种门诊、村级接种点、产科接种点、暂时接种点四类。 2 .几个常用的名词概念: 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 (1) 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一类疫苗概念:是指政府 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 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 生行政部门组织的 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第二类疫苗概念: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 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冷链, (2) 、应急接种的概念? 答:在传染病流行开始或者有流行趋势时、为控制疫情蔓延,对易感人群开展的预防接种活动 《疫 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 采取应 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 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 .普通反应, (3) 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 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正常人群预防接种可能引起的反应:、普通反应:局部反应:如局部炎症、局部感谢染化脓、 局部硬结等; 1(1) 全身反应: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头疼、乏力或者胃肠道症状。 (2) :是在实施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 机体组织器官、功能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规范接种过程 (4) 伤害,的药品不良反应。《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 十五条 相关各方均无过错 ①局剖’化月农: 分有菌性化脓感染与无菌性脓肿,前者在疫苗分装时胺致病菌污染,或者因注射器、接种局部消 毒 不严所致,后者多因接种含有吸附剂疫苗,或者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等。处理方法,早期均可用 执 八、、 敷,每日、次,每次分钟。化脓性脓肿可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脓肿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 3520 ②晕厥(晕针):接种者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恐怖心理而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期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 的现象。 在空腹、过度疲劳、接种场所空气污浊等情况下易发生,多数在接种时或者接种后数分钟发生,轻者有心慌、 恶心、手足 发冷、发麻等,经短期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跳缓慢、脉搏无力、血压下降伴 失 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清醒。处理方法,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注意保暖,口服糖水,亦可针刺人中等穴位。如仍未 见 好转者应送医院抢救治疗。 ③过敏,性休克: 在接种时或者接种后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发生,也有少数延至分钟或者「小时发作。蓦 地感 302 到全身发痒、胸闷、气急、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如不及时抢救, 血压下降、心律减慢、脉细或者无。 死亡常发生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分钟。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和末梢循环衰竭。处理方法,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 注 15~20 意保暖,即将肌肉内注射: 肾上腺素同时肌肉内注射苯海拉明、呼吸衰竭者可肌肉注射尼 110000.5~1.0ml,2550mg. 可刹米并吸入氧气。 250mg, ④过敏,性皮疹: 各种疫苗接种后均可使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皮疹,常在接种后数小时或者数天发生, 多少 不一,大小不等,色淡或者深红,周围呈苍白色。处理方法,给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每次每口 次。 25~50mg,2~ 3 ⑤急性精神反应:为精神或者心理因素所致,轻少见,最常见表现为急性休克性反应和瘠病性发作,这种病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