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

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开清中期满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之新风,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对乾隆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已经

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开清中期满清政府处 理民族关系之新风,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学术界对乾隆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民族政 策也从单一边疆地区,但其民族关系思想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对乾隆的民族 关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探求其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实现形式,回溯其 民族关系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因此本文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 的认识,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 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 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 乾隆登基时,北方有蒙古、俄罗斯,西北有准噶尔,西有廓尔喀, 哲孟雄,西南有少数民族土司,南有安南、缅甸,东北有朝鲜等少数民族政 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或土司有的与清王朝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的对清王 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如准噶尔部。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清高宗对历史上的民 族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对现实的民族关系 进行新的理论探讨,以寻找解决民族关系的理论支柱。在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 探讨的基础上,乾隆形成了以中外一家为主要宗旨和原则,以恩抚威怀思想为 核心,以因俗而治为基本方针、以分而治之为主要内容,以维护中外一统为主 要目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 乾隆曾在上谕中表达了这一思想:我国家开基定鼎,统一寰区,蒙 古四十九旗及外扎萨克喀尔喀诸部咸备藩卫,世笃忠贞,中外一家,远迈前 古。在太祖、太宗时,其抒诚效顺、建立丰功者固不乏人,而皇祖、皇考及朕 临御以来,蒙古王公等之宣猷奏绩、著有崇勋者亦指不胜屈。因念伊等各有军 功事实,若不为追阐成劳,裒辑传示,非奖勋猷而昭来许之道。 作为具有雄才大略和强烈使命感的政治家,乾隆苦思长靖番蛮之 计。为了加强对嘉绒地区各土司的控制,乾隆帝在战后,特建立嘉绒各土司轮 流人觐制度。规定嘉绒各土司等与蒙古土尔扈特王公、扎萨克、回疆大小伯克

腾讯文库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
腾讯文库腾讯文库
search
课件
教案
试卷
日记
论文
读后感
中考
高考
考研
雅思
托福
行测
申论
面试攻略
AI
大数据
新媒体
登记表
合同
协议
委托
美食
司法考试
求职招聘
工作汇报
入职培训
实习报告
思想汇报
调研报告
旅游攻略
读书笔记
立享超值文库资源包
我的资料库

file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付费本文由金锄头文库提供

编辑文档编辑文档
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开清中期满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之新风,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对乾隆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民族政策也从单一边疆地区,但其民族关系思想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对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探求其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实现形式,回溯其民族关系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因此本文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乾隆登基时,北方有蒙古、俄罗斯,西北有准噶尔,西有廓尔喀,哲孟雄,西南有少数民族土司,南有安南、缅甸,东北有朝鲜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或土司有的与清王朝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的对清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如准噶尔部。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清高宗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对现实的民族关系进行新的理论探讨,以寻找解决民族关系的理论支柱。在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乾隆形成了以中外一家为主要宗旨和原则,以恩抚威怀思想为核心,以因俗而治为基本方针、以分而治之为主要内容,以维护中外一统为主要目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乾隆曾在上谕中表达了这一思想:我国家开基定鼎,统一寰区,蒙古四十九旗及外扎萨克喀尔喀诸部咸备藩卫,世笃忠贞,中外一家,远迈前古。在太祖、太宗时,其抒诚效顺、建立丰功者固不乏人,而皇祖、皇考及朕临御以来,蒙古王公等之宣猷奏绩、著有崇勋者亦指不胜屈。因念伊等各有军功事实,若不为追阐成劳,裒辑传示,非奖勋猷而昭来许之道。作为具有雄才大略和强烈使命感的政治家,乾隆苦思长靖番蛮之计。为了加强对嘉绒地区各土司的控制,乾隆帝在战后,特建立嘉绒各土司轮流人觐制度。规定嘉绒各土司等与蒙古土尔扈特王公、扎萨克、回疆大小伯克
等一样,定期进京朝觐,以示怀柔笼络。历史上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实际是改土归流之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势力。改土归流始自康熙,大规模发展于雍正,在乾隆时期又有新的表现。改土归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西南地区,乾隆赏服罚叛,废土司,设成都将军。在蒙古地区,黜退年老,无能之辈,由中央统一管辖。在新疆地区,除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在西藏地区,加强驻藏大臣权力,采用金瓶掣签,废除实际存在的活佛世袭。乾隆认为少数民族叛服不常,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恩抚威怀思想是清高宗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在中国民族关系历史上,中原王朝为达到安边宁人的目的,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或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征伐,或采用软弱手段,与之和亲。在乾隆看来,这两种办法都有片面性,只有恩抚威怀才是边疆久远宁谧之计。在乾隆的思想观念中,恩抚威怀有恩德与兵威两方面含义。恩抚即以恩德安抚,柔怀远人。威怀即以兵威使之降顺。用他的说法就是天朝之于外藩,恭顺则爱育之,鸱张则剿灭之。这是乾隆恩抚威怀理论的重要基石。乾隆在金川战役中之前提出了这一观点:边吏喜于生事,营弁不知远谋,往往过为张皇,因小酿大。不知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惟当修缮守御,厚蓄声威,令其畏惮奉法。恩抚威怀,各得其道,先事预筹,无致轻有举动。在正式提出这一思想之前,对于德与威的关系,乾隆有过多次论述。他的恩抚威怀思想,并非一味偏之以恩,也不是偏之以威,而是恩威并施,损益随时,宽孟互济,驾驭外藩若一味姑息,伊等必定骄肆,自当恩威并用,俾先知所惧,则其感益深,足以预弭滋事之端。至于各土司,竞此番辑靖之后,务须使之怀德慑威,上下维系。乾隆批评道:柔远大经,惟在德怀威聋,川陕总督鄂弥达上奏称:土司性嗜报复,若不慑以兵威,愈无忌惮,要求勒兵化诲。乾隆皇帝在其奏疏上批道:卿其相机料理。总之,待此等人,不可不使之畏天朝兵威,亦不可但以兵威压服,而不修德化也。这反映了乾隆皇帝
查看剩余全文
复制全文
复制全文
全屏阅读
全屏阅读
下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