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名著读后感
爱与痛的边缘名著读后感 因为有,才会感觉到痛;因为刻骨的疼痛,才会产生更强烈的爱。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写作对我来说,首要的意义便是凸显真实。我让我的文字如同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我愿意做一
爱与痛的边缘名著读后感 因为有,才会感觉到痛;因为刻骨的疼痛,才会产生更强烈的 爱。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写作对我来说,首要的意义便 是凸显真实。我让我的文字如同火山熔岩一样喷涌而出。我愿意做 一把粗陋的匕首,只要刀刃上的光辉能够让黑暗产生一丝畏惧。 最近喜欢上读余杰的文章,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喜欢他的桀骜 不驯,更喜欢他思想里闪现的思考的火花。现在的社会,读书的人 少,思考的人更少。最悲惨的那么是在这仅有的一些读书人当中,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屈指可数。“写书的人写书是为了让很多虔诚的 读者们不再思考”,不思考的人是可怕的,不思考的民族更加可 怕。然而我又是其不思考者中的一员,做着痛常人一样的“无意 义”的事。周围的人是这样,社会是这样,自己早已圆滑的融入到 社会当中,要不,就会被看成异类,被周围的人(包括朋友,,亲 人)所不容。如果不思考在社会当中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共识,那 么思考者便成了揭露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不被众人所接受。 我宿舍的同学海深,经常会挖苦我“余杰是我高中看的书,现 在都时候了你还拿出来看!”弦外之音颇浓,可我不会因为他的嘲 笑放弃自己成为余杰的拜读者,也许我读的书很少,甚至可以说少 的可怜,但读的书多不一定就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关键是在读书的 过程中能否产生共鸣,并引起自己内心的深度思考。先前我曾试着 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因为总觉的一个大学生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 怎么配称为大学生!但是我尝试以后,觉得很难,因为那不是我的 爱好,我只会觉得读那些深奥难懂的书是一种煎熬,也许我现在的 审美达不到读大家的作品。但知道这一点,我便不会逼着自己去 读,不会像“大色”那样捧着一本发霉的不知哪里弄来的《三国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