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2011年 前 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
20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年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 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 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 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 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 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 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 参考。 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 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 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 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 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 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 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 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 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 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 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 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 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