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心得体会
导学案和传统的教案是有区别的。它既是隐含教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又是一个满足学生认知目标的文本——“学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文本——“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对话的有机载
导学案和传统的教案是有区别的。它既是隐含教师主导作用的文本——“导案”, 又是一个满足学生认知目标的文本——“学案”,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 文本——“练案”,还是一个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对话的有机载体,一个蕴含 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文体。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导学案的设计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 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 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 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 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 究学习。“学案导学”关键在于学案设计和教师导学,抓好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学 案导学”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关键是学情 调查。学情调查既包括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基础知识、情感基础、学生学习风格 特征的分析。在调查清楚了学情以后,就可以开始设计导学案了。而在导学案设 计中,我觉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很 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肤浅化和无针对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设计要层次化:一般把问题层次 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为“个人问题”——“独学”后形成的问题。 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独学”时,以导学案中教师预设的问题为学习主线,逐步 解决;B为“同伴问题”——“对学”后形成的问题。“独学”之后进入“对学”, “对学”是同等程度同学间的互帮互学。对学过程中可以解决“独学”不能解决 的问题。;C为“群学问题”或交“小组问题”——群学后形成的问题。,在对 学中解决不掉的问题再带入到群学中去,集合集体思想的结晶。D为“班级问题”, 它是群学问题的集合。只有将问题这样层层设计,学生才有了探究的兴趣。 (2)问题的设计要探究化。学生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要达到构建 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经历探究过程获得层次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发展, 因此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可以开放性的设计,比如:问题“请回答在一五计划期间 中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可以设计成:“请列举一五计划中国建设取得的成 就。”这样开放性的设计问题,增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问题设计要情境化。对于历史这个科目来说,因为学习的知识都是过去 的事件,因此很多内容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如果把问题的设计情境化,更有利于 帮助学生去理解。 二、导学案的使用 学案是“导学、诱思”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一 份好的学案,可使知识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差的学案只会加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