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周测卷四(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周测卷四(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周测卷四(含解析) A、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的是重大社会政治内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 现出生活细节和作者内心的波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B、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古体诗,写的都是安史之乱,但李诗对现实似乎不甚着力,故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 杜诗的艺术效果更胜一筹。 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 C、李白的诗歌往往在虚处用力,诗的意象不粘不滞,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诗风飘逸洒脱,给人留下深刻的 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 印象,极具艺术魅力。 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D、杜甫的诗歌往往在实处用力,其妙在于刻画,刻画深入具体,气魄非同一般,意象不浮不泛,情感真实深挚,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 显现出沉郁的风格。 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样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共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 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 、文言文阅读 二 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 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 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 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 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 比德于殷周矣。” 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引中出国计民生的大问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国破山河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 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 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 《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 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 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 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 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落 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斜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 报 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 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 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拈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 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 (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1.下列关于原文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A、李白杜甫思想、性格及创作态度、题材的差异,决定了飘逸与沉郁风格的不同,其风格不同可从所选意象看出: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前者常超越现实,后者则偏于写实。 A.景监以让卫鞅 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 中:选中 B、李白的诗歌常常穿插表现历史、神话、梦境,把表面似乎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组 C.黥其师公孙贾 黥: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 D.舍人无验者坐之 验:凭证 合成具有强烈艺术效果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C、严羽认为,李白诗歌风格飘逸、万景皆虚,杜甫诗歌风格沉郁、万景皆实,两者 A.①学者溺于所闻 ②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 不能互学。这些观点虽不确切,但的确道出了两者风格与意象的不同。 B.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杜甫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善于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他的一些记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游诗所描绘的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甚至可作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D.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②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和杜甫都能用夸张,但李白想象驰骋、夸张大胆,如“燕山雪花大如席”; 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 而杜甫取自现实、偏于写实,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周一样好了。 B、杜甫赞赏王宰的山水图画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 常常如此,往往从实处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问题。 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杜甫诗歌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常常以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国家和人民的命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 运,如《北征》即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变化。 到了孝公的赞同。 D、李白诗歌总是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虽然很少精致描绘生活细节,但虚中见实,实处用力,妙在烘托,让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 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飘逸。 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腾讯文库2019-2020年高三语文二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