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们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
江南的冬景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 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们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 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 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 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 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 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橱,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 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 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 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 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外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鸣过后, 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 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 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则红叶落后, 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 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览着 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 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 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 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 作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 说19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ROSegger1843-1918)吧,他用这一个“散步”做 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 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 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搓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 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 进去,则门前可以油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 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 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暮雨潇潇江上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