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资料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 东 波 颜宪源(1大庆石油学院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2大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黑龙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 东波 颜宪源 (1大庆石油学院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318;2大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 黑龙江 大庆 163255)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人口不断流动态势之中一种常见和必然的社会现象,已经 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来改变其在 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境遇。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视角下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是建立 和利用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激发留守儿童个体潜能,补足和扩展其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两个重 要维度。 关键词: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 一、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 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 城市流动而产生的特殊群体。据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 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据此推算中国当前农村大约有5800万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 仅数字庞大,而且其自身已经发生很多问题并引发许多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 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表现在: 首先,父母亲情抚慰及教育的缺位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人格及社会化出现障碍。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从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化过渡时期,即心 理上的“断乳期”。模仿、叛逆、自闭烦躁是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14岁以下的孩子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大,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正 确引导。然而,由于父母关爱缺位,隔代教养溺爱或者监护不力,使留守儿童形成自私任性、 以自我为中心等偏激性格,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科尔曼和布彻·卡森的报 告,有五种家庭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即不充裕家庭、动荡家庭、反社会家庭、虐待性家庭 和不完整家庭。[2]留守儿童的家庭是不充裕家庭,又是典型的动荡家庭和不完整家庭。这 一状况不但使家庭社会化功能出现弱化现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其它社会化因素正常功能的发 挥,从而严重制约着留守儿童的正向社会化。留守儿童亲情抚慰及教育的缺位,造成家庭社 会化功能严重弱化,而父母的缺位又直接影响到学校、同辈群体及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化功能 的正常发挥。 其次,监护人监护不到位,致使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和单亲教育的原因,多数监护人重养轻教或者力不 从心,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性格培 养和各种教育发展则被忽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 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 1

腾讯文库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模式探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