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寻求内陆加工贸易新路径

重庆寻求内陆加工贸易新路径近年来,重庆加工贸易努力克服远离沿海、物流成本高,制约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瓶颈因素,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以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依托建立特殊监管区功能平台为载体,以

重庆寻求内陆加工贸易新路径 近年来,重庆加工贸易努力克服远离沿海、物流成本高,制约大进大出、两头在外 的瓶颈因素,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以引进龙头企业做大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依托建 立特殊监管区功能平台为载体,以发挥区县加工贸易示范园作用为支撑,积极承接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取得 了良好进展和显著成效。主要作法是:抓住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创新内陆型加工贸 易新模式重庆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要素成本低,发 展外向型经济潜力巨大。加工贸易企业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往往更加 看重物流成本因素。 相比之下,在内陆从事加工贸易,若以水运方式走远洋航线至欧洲,物流成本要比 沿海高30%以上;产品销往日韩走近洋航线更要高出70%以上。因此,重庆要扩 大开放,发展加工贸易,必须在模式创新上求突破,才能适应与沿海的竞争,实现 更大跨越。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转移加剧。重庆抢抓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充 分发挥本地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就地配套、内外兼销、快 捷运输”为主的内陆型加工贸易,逐步实现四个80%,即零部件80%本地化、产 成品80%外销出口、物流组织80%航空运输、电子产品占比80%。具体做法是: 改变整机和零部件分离的水平分工模式,落实配套服务,通过零部件本地造,使整 机与零部件生产在重庆实现一体化、生产环节“零距离”。以笔记本电脑加工为 例,如果所需的各种零部件原材料大部份都能在重庆生产,那么物流成本必然大幅 降低。同时对于主要依靠航空运输的电子信息产品来说,从重庆至欧美的运距及成 本与沿海基本持平。实践证明,这种“一头在外、一头在内”垂直整合纵向一体的 模式,改变了加工贸易零部件全球采购运输,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内陆 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也彻底颠覆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世界水平分工传统模式。通 过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商务部授予重庆为“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 影响力和政策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提升内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实 现了产品加工由低向高转变,产业链由短向长转变,经营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 变,增量由区外向区内转变,最终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能力强、科技含量高、支撑 作用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内陆加工贸易格局。 引进龙头企业求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型内陆贸易加工新模式使重庆加工贸易有了 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加 工贸易产业集群,是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上规模、上水平、做大做强的根本性 举措。2008年,重庆依据专家分析的市场变化特点和产业转移趋势,瞄准全球笔 记本电脑加工贸易,逆势而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惠普、富士康、广达、 英业达等一批世界级笔记本电脑龙头企业落户重庆。目前,惠普系在重庆西永综合 保税区核心功能区及周边10个配套园区几十平方公里所涉及的整机及零部件企业 已集聚近百家,使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全市产业结 构调整。与此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离岸金融试点,使惠普亚太结算中心也放到 了重庆,最终形成了“整机+配套”、“制造+研发”、“生产+结算”一条龙发 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产生了巨大辐射带动效应。今年1—5月,富士康在渝生 产出口电脑液晶显示屏2100多万美元,预计全年将达到1.5亿美元。到2015 年,惠普系在重庆的笔记本电脑将达到年产8000万台,出口上1000亿美元。加 上思科等国际知名企业跟进来渝,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第一 支柱产业,为重庆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奠定了重要

腾讯文库重庆寻求内陆加工贸易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