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试题(2)
莞美学校高考适应性考试2语文试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
莞美学校高考适应性考试2 语文试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的侠文化历史悠长,“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战国时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 乱法,侠以武犯禁。”这里的法和禁指国家的法律制度。韩非子站在法家的立场指出了“侠” 目无法纪、好斗使力的一面。司马迁则以民间道德定义侠客形象,其在《史记》中专立《游 侠列传》,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随后又立 《刺客列传》指明侠的本质就是舍己为人,他们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成为铲除不平、伸张正义的一种社会力量。 后代讨论侠的时候,主要根据(依据)的就是司马迁的这一段话。 班固在《汉书》中作《游侠传》,从《后汉书》起,官修史书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此 后史书对侠的记述便无以为继(销声匿迹)。史家没有记载的东西,就以诗、文、小说、戏曲 等形式记载流传下来,侠的形象由此出“史”入“文”。也就是说,政府希望独掌法律,不 喜欢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游侠。而游侠认为政府有不公正的地方,所以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执掌 正义,决定是非和生杀。这一点是像中国这种大一统帝国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从汉景帝 开始就大量杀戮游侠,中国历代帝王,只要建立起政权,国家稳定以后,一定杀游侠。所以, 侠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乱世。 中国人为什么在侠的身上寄予那么大的希望?柳亚子诗云“乱世天教重侠游”,就是说, 在乱世里面,老百姓更易被欺侮,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格外地想念侠。人们在侠 的身上寄托了被拯救(救济)的希望。 不仅乱世,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封建社会的很多不公也无法通过政府得到适当处理, 很多坏人,官府和法律制服不了,或者说不愿意管制,这时民众希望在法律和政府之外,另 外有一批人,这批人跟政府没关系,但是他们能够帮助老百姓,即所谓拯世济难。这就是侠 能够被接受或者代代相传(薪火相传)的心理基础。 侠由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中,其特征中的积极方面,也就是符合主流意识需要的元素,可 以理解为武侠精神的体现,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人格精神中的一部分。结合司马迁《史记〃 游侠列传》中对武侠精神的诠释,再纵观历史武侠人物的悲壮侠义之举,可以将武侠精神归 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恩——知恩必报,重义轻命。所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战国末期武侠产 生起,知恩必报就已成为侠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受人恩惠,无论多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 物质上,都要加倍回报,如果无以为报就要杀身成仁,以死来报答知遇之恩,这是侠最初产 生之时所秉持的信条,后来这一信条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大众,逐渐成为平民大众的一条伦理 道德。 信——言出必行,一诺千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已成为侠最根本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侠者忠于然诺,一言既出,舍命践行,以为立于天地间的信条。 勇——千里赡急,不吝其生。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趋人之急,甚己之 私。”又说:“千里赡急,不吝其生。”轻生是武侠精神中至为壮烈、震撼人心的因素。这 一生死观一反乐生畏死的人之常情,洞达人世,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血性洋溢。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