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L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

文言文二则 21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L 2 .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方法: 1 .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 “若” “哉” “汤” “嵩” “轴” “曝” “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 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 或者查阅古汉语词 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 “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 想到。 2 .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感觉。本课 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 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 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 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 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 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 表达运用 .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 子期善听和伯牙 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教学准备: 1 .预习提纲 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搜集伯牙和锤子期之间的故事。 (2) 查阅苏轼的资料。 (3)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 .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锤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巧激趣 1 .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明,不少文言文 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 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日《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 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 走进这个故事一一《伯牙鼓 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自读提示。 .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2 .学生自读,师巡视。 3 .检查初读情况。

腾讯文库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