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
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第一篇: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残损与完满——读《病隙碎笔》有感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李亚宁初识史铁生是因偶读其作品《我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其中渗透出的
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 第一篇:残损与完满(李亚宁读后感)残损与完满 ——读《病隙碎笔》有感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李亚宁 初识史铁生是因偶读其作品《我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其中渗透出的对生活、对人性的深沉思索以及那种对自身性格坦荡、透彻的剖析与 批评,让人震撼不已。从此我关注上了他——史铁生。 这个以生病为职业,在业余时间才写作的人儿,可谓是命运多舛。1972年双脚截 瘫由延安回到北京,后又因急性肾损伤辞去工作回家疗养,开始了创作生涯。可命 运之神从未垂青于他。1998年病情恶化转为尿毒症,终至透析维持生命。每三天 一透析,透析第一天,除了在医院耗去的大部分时间外,还要忍受坐着轮椅从家与 医院中往返的折磨。第二天才是身体和精神最好的时候了,可这是怎样的一种好 啊。他才能动一下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毒素已趋近饱和,写作又成了奢望。就 这样在与病魔斗争的小得不能再小的缝隙里,又一著作《病隙碎笔》诞生了。拜读 了此作,我没有看到一丝病痛的愁苦与阴影,相反看到的是一个沐浴在思想光辉中 的开朗的史铁生。 《病隙碎笔》以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以生命的追问方式,不断捕捉思想的 火花,对所在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他调动生 命的全部激情和智慧一一解答了个体生命中必须正视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让人茅塞 顿开。 纵观全书,我发现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几乎成了他的第二种本能,另一个 史铁生能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能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嘲笑自己的 妄念,当然也时常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这一境界让我 坐如针毡,审视中我看到了一个固步自封,躺在微小成绩上沾沾自喜的井底之蛙; 我看到了一个把失败的成绩归罪于家长、社会的怨气冲天的教者;我看到了一个抵 触改革、双眼望天、忽视现实的盲目乐观之徒。是啊,我们往往就这样抱怨着,哪 曾想,抱怨是毒药,散播着令人颓废的情绪。我们用抱怨掩盖了自己因循守旧、拒 绝改革的惰性状态;用抱怨为自己的吃老本、过安逸日子找好了理由;用抱怨消解 了在面对教学和家长时应有的那份自责。好多时候,在教学之途中我们就因为这 “毒药”似的抱怨常常迟迟不肯出发,或出发后中途又犹豫不决,或瞪眼看着时机 与自己失之交臂、永不再来。一次次困境、一次次失望,沮丧中一次次丧失着教学 改革的信心,以致迷茫、惶恐、退缩不已。 在史铁生看来,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 有变更。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终难免与行贿同流,甚 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这是多么精辟的论述啊。在我们身边评上高级职称就止 步不前,躺在成绩上睡大觉的人少吗。那种没有名利引诱就灰心丧气,当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人少吗。那种把教书完全当作一项谋生的技能而非事业,把教育弄得索 然无味的人还少吗。而史铁生用他残损的身体,健全的思想,在叩问与深思中印证 了这样一句话“生 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