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 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 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 “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 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 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 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 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 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 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 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 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 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 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 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 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 地怀念刘和珍。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 的世界”。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 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 从事件概括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 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得一驳,只能使 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 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 她们为“暴徒”,不但不置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第五部分再 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