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传播中编辑的道德责任
关于网络传播中编辑的道德责任 论文摘要: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编辑在传播过程中的责任,包括道义、伦理、监督以及舆论倾向的责任。被大为忽
关于网络传播中编辑的道德责任 论文摘要: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编辑在 传播过程中的责任,包括道义、伦理、监督以及舆论倾向的责任。被大为忽略。而空洞的免 责声明,足以掩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编辑责任。近年来,网络传播中出现与虚假传播迥异的 恶意传播,并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文化,某种意义上说,与编辑道德责任的缺位是直接相 关的。因此.应该重视网络传播中编辑的道德伦理的到位;重视对传播者的个性心理因素分 析,以实现网络传播的监管责任。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恶意传播;网络编辑;伦理道德;监管责任 传播活动的传者、受者和中介三个要素中,在很大程度可以将中介理解成为一种环境, 理解为传播品平台,理解为编辑的管理与监督。在信息与网络时代,在网络传播中编辑应具 有怎样的职业道德,担负起怎样的责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无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一、网络恶意传播的编辑责任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宽容性、包容性、匿名性等特征,使得传播过程中编辑的责任,包 “” 括道义、伦理、监督以及舆论倾向的责任被显然忽略。类似文责自负、 “” 不表示本网站赞同发文者观点的免责声明,便能轻易地推卸去信息传播过程 中的编辑责任。 例如,近年来网络传播中出现与虚假传播迥异的恶意传播,已经泛滥成为一种网络诋毁 文化,而编辑责任的缺位,也是这类恶意传播泛滥的缘由。因此,撇开恶意传播中传者的战 略效应、信息发布者的诋毁目的,本文只通过对此类传播中心理因素的分析,来讨论其中的 编辑责任。而这正是以往的关于网络编辑理论讨论中所忽略的。 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是互联网信息发布的匿名性。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由于多数用户 在传播中都采取匿名制,一方面,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有机会表露自己不为人知的或压抑的一 面,甚至于多重面貌,在其中,没有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约束,一切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好恶 来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用户以匿名方式在网上进行交流,使得传统媒体既有的行之有效的 监督体系无法在虚拟环境中发生效用。例如,网络恶意信息的发布。 相对而言,网络上的虚假新闻只是媒体一种愚弄大众的造假狂欢,有时甚至是媒体和受 众间的默契产物。与网络的虚假传播情形不尽相同,很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网络传播中大 量出现的恶意倾向传播,则起到一种有意为之战略传播效应。恶意传播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凭 空捏造,颠倒黑白,起到恶意传播的战略效应;恶意传播的再一种形式是刻意放大或传播一 些不适应传播的事实,达到传播外的某些效应。即将确有其事或部分有其事的信息被有意地 发掘并广为传播,使得信息的价值在另外一个区域内被放大和扭曲。这是本文特别关注的一 种恶意传播。作一个简单的描述,除了捏造的虚假传播外,在网络传播中,恶意传播通常表 “” 现的是真实的传播。即往往传播的不是虚假或是谬误的消息,而是确有其事, 或者部分真实,或像煞有介事的信息。这类恶意信息传播的手法,如传播学研究者蔡雯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