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清末10年间的民变探究
河南省清末10年间的民变探究民变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1]296。清末10年间民变频发,相关研究集中在对民变爆发原因、清政府应对措
10 河南省清末年间的民变探究 , 民变是下层群众用直接诉诸行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现存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是中国社会内在 [1]29610, 矛盾激化的产物。清末年间民变频发相关研究集中在对民变爆发原因、清政府 , 应对措施等内涵方面和士绅与民变的关系等外延方面的探讨也有部分论文涉及省域民变研 ,, 究。樊翠花认为清政府增加捐税、地方官的中饱私囊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引发了江苏省民 [2], 众求生本能的反抗。邵晓芙认为浙江民变包括要求减免捐税、抢米风潮、冲击新政和 4,“”[3] 闹教等种形式表现出暴力性强和浙北民变次数远高于浙南的浙江特色。张春影认 ,, 为面对东北地区广兴的民变清政府采取了减免租赋、稳定物价、赈济灾民和平息匪患等 ,[4], 措施以期缓解社会矛盾。省域民变研究范围集中于东部省域中西部省域民变研究尚显 ,10, 薄弱。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清末年河南省民变进行总体分析以图丰富省 域民变研究成果。 一、民变概况 1079, 清末年间河南省共发生民变起。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呈现豫北高于豫南、省域接壤 46,58%, 处多于腹地的特点。豫北共发生民变起占比约为这与黄河流经豫北密切相关。黄 ,, 河沿岸历代为灾害的频发地清政府专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但受官员素质下降、河道疏于 , 治理和经费无着落等因素的影响清朝后期的黄河治理逐渐荒弛。荒弛的水利工程难以承受 ,10,(1904 夏季较多的降水量黄河水患愈发加重。清末年间河南省在光绪三十年公元 )(1906)(1908)(1909 年、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宣统元年公元 )(1910)[5]670-773,, 年和宣统二年公元年均发生过洪涝且都发生在豫北豫北的灾害发生次 数明显多于豫南。 ,, 河南省北邻山西省、河北省南与湖北省、安徽省接壤西、东两面分别为陕西省和山东 10,15, 省。清末年间鄂豫交界处的南阳府和光州直隶州发生民变起仅一府一州民变就占 22%,,, 全省的。由于省域接壤处地形复杂豫北有太行山脉豫西为伏牛山脉豫南则是桐柏和 ,, 大别山脉多山的地形增加了官府的管理难度治安环境远不如省内。南阳府泌阳县就因附 ,“,”[6]193, 近各县万山重叠县界接唐、桐素称匪乡。民变发生后省域接壤处的民众便于逃 ,(1907),,“ 亡外省以免受到处罚。光绪三十三年公元朱宝卿在豫南新野县开堂放票自持巢 ,,,,”[6]218 穴跨踞两境此拿彼窜缉获不易敛财聚众日甚一日。省域接壤处的民众还便于联 ,(1905),,“ 系外省民众相约起事。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山西省逃亡民众南逃至河南意在接连 ,”[6]208 豫境匪徒一同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