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2)
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
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 “新基础教育”研究追求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意义上,实现变革理论与变革实 践的双向重建。为此,“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强调理论研究适度领先于实践,而且 还十分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互动过程中的理论转化和渗透。目前,关于学校教学变革 理论的重建研究已然完成,与此相应的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变革实践重建研究也在形 成和完成之中。其中,数学学科已基本完成“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变革实践重建 的系列研究。数学学科教学变革实践重建的第一步,就是把教学变革价值观的理论 转化为数学教学的实践追求。这个转化过程需要经历如下的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 是把学校教学变革中一般的、共通的价值观,转换为数学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第二 个转换,是把数学教学独特的、总体层面的育人价值,转换为数学教学中不同内容的 具体的育人价值;第三个转换,是把数学教学中不同内容的具体的育人价值,结合学 生的现实状态和发展需要的研究,转换为该内容的教学总体目标设计、分阶段递进 目标设计,以及相应的课型设计。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转换,我们努力把“新基础教 育”学校教学变革的价值观理论具体地“化”为数学教学的实践追求。 数学学科教学变革实践重建的第二步,就是把学校教学变革过程观的理论转化 为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实践行为。这个转化过程需要经历以下两个转换:第一个转 换,是把学校教学变革中一般的、共通的过程观,转换为数学学科教学过程展开的一 般逻辑和流程;第二个转换,是把这个教学过程展开的一般逻辑和流程,转换为数学 教学中不同课型的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本文主要围绕第二个转换的实现,具体阐 述数学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三放三收”。 根据数学教学过程展开的内在逻辑和一般流程,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由两个 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围绕课堂教学任务展开的“基本研究”,第二部 分则是在“基本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且与“基本研究”相关联的延伸性的“拓 展研究”。数学教学过程的“三放三收”主要是针对“基本研究”部分而言的。所 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去。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