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关注文章题目,找出关键句。方法突破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出关键句。古人的环保意识(节选)包光潜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传说从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 阅读策略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阅读要素 关注文章题目,找出关键句。 方法突破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出关键句。 古人的环保意识(节选) 包光潜 环境污染或许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环境保护则是古往今来永恒的话题。 传说从五帝时起,国家就设置了虞、衡机构。虞、衡就是专门负责环保工作的。据史 料记载, 舜任命了九官二十二人,其中之一便是虞官伯益。伯益负责管理草木,治理山泽。 到了大禹时代, 伯益又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等。南方的水稻就是从那时开始大面积种 植的。 衡是虞的下设单位,它的工作比较具体,有林衡、川衡等。林衡负责巡视山林,植树 造林,调 拨护林人员和相关物资等;川衡主要整治江河湖泊,保持水系畅通,既要抗旱, 又要排涝。林衡和 川衡在虞的领导和协助下,还要进行一些合作,譬如养山涵水、山洪导 流等。 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多以诏令、礼、律、禁令等形式下达。其中诏令毫无疑问是国家法 律,不得 违抗;礼多是民间的约束或者叫规约;律和禁令可能是地方政府颁布的,也可能 是国家有关部门发 布的。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泌),以成鱼鳖之 长。”据 说此禁令产生于大禹时代,最迟也在先秦。这和今天实施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 河禁捕如出一辙。《礼记》里的规定就更加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伐木,什么时候可以捕鱼 桩桩件 件说得清清楚楚。不仅定性,而且量化;不仅制约黎民百姓,皇家也不例外,违者 必究。 这些规定并非哪一朝代所特有,而是各朝各代都以国家的法律形式诏令天下,如秦代 的《秦律 •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 中国古人环保意识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古人崇尚自然、自给自足、不 轻易杀生 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国家颁发律令,主导环保,促进了民间的环保习惯的形成。 1. 【词语辨析】下面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管理草木治理山泽整理江河颁发律令 B.C.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