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 ------------------------------------------------------- 董仲舒天人之学微探 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个融汇了神灵之天、自然之天、人间伦理纲常等内容的 庞大繁复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出现对西汉政治文化乃至以后近两千年的整 个中国传统社会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看法认为董仲舒的天人之学是一种以 “天”为“百神之大君”的宗天神学,即使其“天”也包含有“自然之天”、“义 理之天”等内容,但仍以其中“神灵之天”为主导;或者以其“天”为“人格化的 自然”,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言:“董仲舒所谓之天,即与地相对 之天,有时系指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有智力有意志之自然一名辞,似乎有自相矛 盾之处,然董仲舒所说之天,实有智力有意志,而却非一有人格之上帝,故此谓之 为自然也。”这些看法诚然有据有理,但恐怕也还有失偏颇。董仲舒的“天”中蕴 含有许多自然性质的因素,但是其“自然之天”在其整个天人之学中实际所起的是 一个中介作用,目的是要沟通“神灵之天”与现实的“人”,从而共同构建一个 “人道法天”的完整系统,为的是要说明西汉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如何维系这一政权 乃至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神灵之天的演绎 关于“神灵之天”的论述,早在西周初期便有了萌芽。周人以“天”取代殷商 时期的“帝”,用以指称至上神,从而使其获得完全意义上的宗教神灵的含义。 《诗》云:“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1]周人的“神灵之 天”要说明的同样是这样两个问题:帝王是天之子,于是政权的合法性得到解决;王 权的兴亡与更替是天命使然,而天命弥常,于是需要敬德保民,需要唯德是辅,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