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李白”专题教案
“李白”专题教案一 生平和思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唐条支都督府、今前苏联巴尔喀什湖附近),五岁随父迁居四川隆昌(今江油)县青廉乡,因号青莲居士
“” 李白专题教案 一生平和思想 701—762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唐条支 都督府、今前苏联巴尔喀什湖附近),五岁随父迁居四川隆昌(今江油)县青廉乡,因号青 莲居士。 25“ 岁前,他一直在蜀中读书习剑、隐居学道,曾漫游成都、峨嵋。他五岁诵六甲,十 ……”“ 岁观百家。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 ” 相如。(《赠张相镐》)还向赵蕤学习纵横术。广泛的学习和多种思想影响,为他的创作奠 定了基础。 25“” 李白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经巴渝,出三峡, “” 游洞庭、江浙一带,后定居湖北安陆,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送姪耑游庐山序》) 的生活。开元十八、九年,他因得罪安州长史而入长安,求荐不成,又出游荆湘、太原、南 28740 阳等地。开元年()移居东鲁(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等隐居徂徕,游泰山, “ 号竹溪六逸。在这十余年中,他游名山,访道士,与孟浩然、王昌龄等结识交往。他遍于 ”“” 诸侯,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虽无所获,诗名却倾动朝野。 742“” 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他一心以为壮志将酬: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 (《书情赠蔡舍人雄》)。但玄宗命他供奉翰林,不过要他歌功颂德,侍宴助兴罢了。失望之 744 余,他傲睨权贵,放浪形骸。于是诋毁交至,不得不于天宝三载()自请放还。这是李 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和黑暗的现实有了清醒 而深刻的认识,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抨击权贵、抒发愤懑的诗作。 “” 在出京后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十年期间,是李白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他 先后在洛阳、梁园、兖州等地与杜甫交游,时间虽不过两年,两人却真诚无间,成为文坛佳 752 话。在齐州紫极宫,他曾请北海高天师授箓。还漫游了吴越、幽燕。天宝十一载()的 幽燕之行,他洞察到安禄山的野心,忧心如焚。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揭露批判的深度、广 度上都更进了一步。 755“”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虽避地剡中,隐居庐山,却时刻关心着 756 社稷民生的安危。至德元年(),永王李璘以抗敌平叛为号召,邀请李白入幕。次年, 759 永王璘以谋反罪受讨伐,被部下所杀。李白也以附逆罪入狱,流放夜郎。乾元二年(), 途中遇赦。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金陵、宣城间,还念念不忘靖乱恢复的大业。 762 上元三年(),病逝于当涂。有《李太白集》行世。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从小未接受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 “” 所以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龚 自珍《最录李白集》) “”“ 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申管晏之谈,谋 ” 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在诗中常以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能象他们一样安社稷、 济苍生。 李白受道教影响极深,服食炼丹、学道求仙,几乎贯穿其一生。他的隐居学道,在奉诏 入京前,是他养望待时,建功立业的手段;放还归隐后,是他傲世自高、鄙薄官场,排遣愤 懑的方式。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也不小。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疾俗的叛逆精 神以及一生死、齐万物,遁世颓放的消极思想,都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印记。 李白学过纵横之术,又有仗义疏财、行侠杀人的经历。他豪放不羁、叛逆抗争的性格是 对战国侠义精神的深化;他的自信自负,喜谈王霸之道,也染有纵横家的色彩。他的诗中不 少历史人物,如吕尚、张良、孔明、谢安等都被他赋予了纵横家和侠义之士的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