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

28. 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重的要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4.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8.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准确翻译课文。 2.掌握短文中的重的要字词, 3、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4.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5.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1、整理归纳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2理解短文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掌握古今异义词和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 是古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其实这除了人才自身才华素质,还 需要外部的条件,如机遇等。而当中我们又通常把善于发掘人才的人称作什么呢?对,伯乐。 而唐代的韩愈在《马说》一文当中就探讨过上面这个话题。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二、介绍作者: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 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著有《昌 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 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依附于节度使 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较灵活, 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 “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 一文体。 四、朗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句读 。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1

腾讯文库九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