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产”与“无产”几个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有关“无产者”是否还存在的话题,又重新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有产者”和“无产者”划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代“中产阶级”或“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 高和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有关“无产者”是否还存在 的话题,又重新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有产者”和 “无产者”划分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如何认识当代“中 产阶级”或“中间阶级”的扩展?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 马克思主义原有的观点、结论是否仍然适用,而且更涉 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否还科学。基于此,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生产力标 准”是否科学;(2)“生产关系标准”是否过时;(3)如何 认识“中间阶级”。 一、“生产力标准”是否科学 近来理论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改善、收入水平 的提高、储蓄存款的攀升,一句话,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广大劳动人民已经 “告别无产”[1]。显而易见,“生产力水平发展”构成了“告别无产”的最有力的 依据;否认“告别无产”,也就意味着无视“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事实。正因为如 此,这一观点似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的确,不论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阶级“朝不保夕”的生活状况相 比,还是与旧中国那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卖儿卖女的“无产者”的悲惨境地相 比,如今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面对如此变化,我们还能 把他们称为“无产者”吗?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一个要害问题:“无产者”和“有产 者”的划分标准究竟是什么?按照上述观点,只要与过去相比,生产力发展了,生活状 况改善了,收入水平提高了,“无产者”就进入了“有产者”行列。换言之,无论是 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无论是老板还是打工者,无论是大款还是失业工人,只要拥 有住房、彩电、冰箱、存折、股票,一句话,只要人们的生活状况与收入水平较之过 去有了提高,那么在本质上就没有区别,都是“有产者”。如果有区别,也仅仅是所 拥的“产”的多少不同、程度不同而已。有人甚至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

腾讯文库关于“有产”与“无产”几个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