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摘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表达了和法兰克福学派正统思想不一样的声音。他试图积极地理解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化,
第一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 摘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表达了和法兰克福学派正统思想不一样的声音。他 试图积极地理解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化,认为这是现实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催生艺术功能的转型,使 其具有政治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而在这其中,摄影术和电影又是极其重要的代表。 关键词:机械复制,技术乐观主义,灵韵,艺术大众化 机械复制,简而言之,就是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使用技术对艺术品达到批量生产的效果。复制艺术活动 是古而有之的,收藏家或者艺术家出于对作品的欣赏和对拥有的渴望,继而采用复制的手段来占有它。而 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也使艺术的复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仅仅是少量的复制, “ 而是大量精细的再制,这是打破传统的,所以在其现之初便受到许多的争论。本雅明讲到,艺术作品在 ” 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从印刷开始的对文字的机械复制,再到石印术的 “ 出现,形象复制成为可能,这种复制方法第一次不仅使它的产品一如往昔地大批量销入市场,而且以日新 ”① 月异的形式构造投放到市场。而短短的几十年之后,摄影术和电影的发明则再一次产生了对艺术生产方 “” 式的变革,本雅明称这两者为最富有启发意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并且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 了影响。 “”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他们利用批判理论来分析文化的工业化,阿多诺首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个词,并 “”② 认为文化工业是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艺术的机械复制都带有商业性质和盈利本质。 “” 而有人也这样批判摄影技术:任何意欲固定影响的企图都是一种亵渎。在他们不接受摄影技术的表现之 下,实质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排斥。而本雅明则首先认为摄影术和电影都已成现有事实,是我们的批判和排 斥无法改变的,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他对此提出一系列乐观的见解。 本雅明对摄影术的分析可以归结成一下几点:第一,手在形象复制中的作用被削减,在镜头使用下, “ 形象复制过程大大加快。第二,技术复制可以突出那些由肉眼不能看见但镜头可以捕捉的原作部分,而且 ” 镜头可以挑选其拍摄角度。也就是说,摄影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使更多平时不被注重的细节重现人们眼 “ 前。第三,摄影术促使了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如果说石印术可能孕育着画报的诞生,那么照相摄影就可 ” 能孕育了有声电影的问世。第第四,摄影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也进行了强烈的冲击。比如绘画技术的发展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修改版]](https://wkimg.docs.qq.com/img/SxzQtWHxMvTree6QaUhOo.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