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隶属鲇形目 (Siluriformes)、 鮡科 (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为西
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隶属鲇形目 (Siluriformes)、 鮡科 (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为西 藏主要的土著经济物种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及印度的 Indus River[1],在国内仅在雅鲁藏布江拉孜、谢通门、拉萨、江孜、日喀 则、林芝、墨脱等江段及拉萨河、尼洋河等支流发现[2]。黑斑原鮡主要生活于 石隙中,也喜欢栖息于底质为沙质且缓流水的河流中[3],其肉质鲜美、肌间刺 少,是西藏地区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 由于其生长缓慢、性成熟较晚、人工繁殖及驯化困难等原因[4-5],导致黑斑原 鮡种群恢复力较差,分布区域迅速缩小,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笔者对黑斑原 鮡的形态与组织特征、消化系统与食性、年龄与生长、生理生化特性、性腺发 育、繁殖生物学研究及遗传学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黑斑原鮡资源的合理利 用与保护积累基础资料。 1形态与组织特征研究 黑斑原鮡又名拉鲇、巴格里(藏语),Regan[6]于1905年首次对 采自拉萨的黑斑原鮡标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随着黑斑原鮡经济价值的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黑斑原鮡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黑斑原鮡体表光滑 无鳞,体延长;背鳍自吻端向后逐渐隆起,腹面平坦;脂鳍后端不与尾鳍连 合,界限分明;胸鳍末端显著不达腹鳍起点;尾鳍近于平截;臀鳍短;前后鼻 孔紧邻,间有瓣膜相隔,延长成鼻须;还有上颌须1对和下颌须2对,齿生上 颌和下颌[7]。黑斑原鮡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的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 还具有1个特殊器官腹腔外肝[8]。性成熟的雌雄个体有显著差异,雄鱼在臀鳍 和肛门之间有尖长的生殖突,而雌鱼没有。黑斑原鮡脑颅骨骼由 28块膜骨、 软骨化骨以及复性骨组成,眼区系列骨骼退化,缺少围框骨系,仅有额骨、副 蝶骨、翼蝶骨,同时,部分脑颅骨骼发生特化(如出现了颌须骨、基垫骨等 [9]),可能与其营底栖生活和视觉器官退化有关。 2消化系统与食性研究 熊冬梅[10]研究表明黑斑原鮡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口器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