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儒家孤魂,肉身何在二千年的儒家曾经是古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和官方意识形态,到了一百年前在西学的冲击之下,儒家文化解体,失去了其制度之根和社会之根,虽经几代新儒家学者力挽狂澜,光大绝学,然而儒家义理犹如孤魂
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二千年的儒家曾经是古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和官方意识形 态,到了一百年前在西学的冲击之下,儒家文化解体,失去了 其制度之根和社会之根,虽经几代新儒家学者力挽狂澜,光大 绝学,然而儒家义理犹如孤魂,在少数精英的上空游荡,而不 再在大地有其肉身。 传统儒家之所以如此风光,乃是有双重的制度肉身,其一 是汉代的五经博士制度和宋之后的科举制度。儒家是王权钦定 的官方意识形态,儒家士大夫也成为帝国官僚阶层的唯一来 源。其二是宗法家族社会的风俗、礼仪和民间宗教。儒家是古 代社会的文化“小传统”,在民间有深厚的土壤,成为百姓 “日用而不知”的纲常伦理。然而,儒家的这双重肉身到了现 代社会已被连根拔起,摧毁殆尽。虽经一个世纪的磨难,儒家 在21世纪的中国有了复兴的希望,但如今的繁荣更多地只是 学院层面的热闹,少数精英那里义理儒家的蓬勃兴旺,反过来 衬托了制度儒家的落寞荒凉。儒家之魂,悠悠荡荡,皮之不 存,毛将焉附? 如何改变一个世纪以来儒家的魂不附体、让其在制度上有 所附丽?比较起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等注重义理的老一代 新儒家,今日新一代儒家人士开始注意到制度儒家的重要性, 第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