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翌年

参考答案: 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 2021 D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租庸调制属于实物地租,募役法规定百姓可以出钱免役,说明实物地租 “” 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 260 向货币地租转变,实质是国家对人身控制的减弱,故选;中国古代货币经济早已确立,排除;材 DA 料不能反映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剥削的加重,排除;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更只是现象,排除。 BC 1.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 4. 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明》。翌年1月,两国互设大使馆。1978年8月12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认了 《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此时的中日关系 A.晋国 B.吴国 C.楚国 A.最终实现了正常化 B.得到了法律形式的保障 D.越国 C.体现了一致的战略利益 D.确立了共同发展的原则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B C 5. 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 2. 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它有关文件,并致训诫 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这一按语表明 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映明初() A.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A.政府注重宣传宗教自治的思想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B.乡村管理追求民主 C.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C.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D.“法”、“理”各异互不兼容 D.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C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严复的思想。从材料可知,中国的“物之是非”与“国之禁令”,在西文中通称为法, 解析: 故中国的“物有是非谓之理”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故C项符合题意。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教,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世纪年代末,一个小孩要把找到的 6. 2050 故A不选;B项中的民主题干无从体现;由“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它有关文 件,并致训诫辞”可以分析出明朝初期重视法规的宣传以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本题答案选C项;D 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项错误,乡村宣读的是中央的律令法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运动中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 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百姓服役可以“纳绢代役”,宋代王安石的募役法则规定百姓可以出钱免役。这 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实质上反映了 A.中国古代货币经济的确立 参考答案: B.封建政权对农民阶级剥削的加重 C C.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更 7. 明以前各个王朝,凡君主年幼,必定有他的叔父、堂兄这样的人物代为摄政,而明代则规定,皇帝 D.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腾讯文库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学2021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