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学区管理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学区管理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
完善学区管理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 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 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如何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成为摆在区域教育管理者面前一大命题。近年来,全国已有一些 地区,如广州、沈阳等地开始了区域内学区化管理尝试。北京市海淀区已 走过40年学区管理历程,现有12个学区,管理着全区30个街道与乡镇 118所小学,“区—学区—学校”三级管理网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与管 理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并运行良好。学区管理机制在促进海淀区教育均衡发 展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 ■系统思考,整体布局,优化学区管理规模与结构 海淀区作为首都教育大区,教育规模大、区域广、类型多、差异大。 改革开放后,海淀区将原有中心校体制改为中心学区领导体制,并沿用至 今。但多年来,各个学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学区功能定位不清晰、学区内 学校规模与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阻碍了学区作用有效发挥。 为提高学区管理有效性与针对性,海淀区对全区区位优势与发展机遇 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剖析。2012年,海淀区教委遵循“相邻合并,强弱联 合”原则,打破原学区间分割,对各学区所辖学校数量与规模进行整体调 整,使各学区义务教育布局更加合理。 1. 规模调整:促使12个学区间办学水平相对均衡 原有学区间在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学区辖十几所学校,小学区只 有五六所学校。通过整合、重组、合并等多种途径,我们共设置了海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