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民族魂[修改版]

第一篇:鲁迅与民族魂首先要申明的是,「民族魂」的称号不是鲁迅自封的,而是鲁迅死后,左翼文人如郭沫若等人给他加上的。在鲁迅棺材上盖上「民族魂」的大旗,是后人做的,与鲁迅关系不大。 事实上,鲁迅自己也没有

第一篇:鲁迅与民族魂 首先要申明的是,「民族魂」的称号不是鲁迅自封的,而是鲁迅死后,左翼文人如郭沫若等人给他加 上的。在鲁迅棺材上盖上「民族魂」的大旗,是后人做的,与鲁迅关系不大。 事实上,鲁迅自己也没有觉得有多伟大,他倒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速朽」,这样社会才显出进步 的趋势来。但不幸的是,几十年风雨过后,鲁迅的文字非但没有被人遗忘,他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今日读来, 仍叫人叩节赞赏。这倒有点像像九斤老太哀叹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了」。关于鲁迅生平的具体分析, 2003 可以参见钱理群先生的《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年版。 再来看,鲁迅「天天骂中国与中国人不好」吗?不是的。 高中以前的语文教育,介绍鲁迅时都会加上三个名词,即「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革命 家」之称呼,乃是出于时代的硬伤,此处略去。至少前两个称号,鲁迅是担得起的。而鲁迅的思想皆反映 在他的作品中,所以,考察下鲁迅作品,基本上就能体会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也能解除题主的疑问了。 高考前都背诵过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一部散文集 《朝花夕拾》;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大量的杂文集《华盖集》、《坟》、《且介亭杂文》等;译著。 Q 而在官方的语文教育中,鲁迅笔下的人物大都被政治化了:阿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祥林嫂的悲惨 遭遇折射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中年闰土的艰辛反映出旧社会农民生活的痛苦;《纪念刘和珍君》则表 现了鲁迅对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的控诉等等。脸谱化的解读,与把鲁迅塑造成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批判者的形 49 象,这二者是存在关联的。正是由于年后,此种对鲁迅作品的「标准解读」的盛行,才使人们大都只看 见了鲁迅「横眉冷对」的「凶老头形象」,而掩盖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再加上那大量的用于 论战的杂文,更加深了人们心中的此种印象。题主所说的「天天骂中国与中国人」的印象,大概也是来源 于此。 但是,先把这些标签抛开,切实地读几篇鲁迅的文字,印象就能大为改观。先看小说《社戏》中划船 的描写: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 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 “” 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 == 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加粗的动词,当初语文考试时要分析其妙处所在!)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文中的「我」获母亲许可,和玩伴一齐去看社戏的情形。这一刻的欢欣轻松,每 个人小时候或许都曾经历过。鲁迅写的虽然是他个人的童年回忆,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却是亘古不变的, 而他将这种感觉写得那么传神生动,文学功力可见一斑。 再来看小说《故乡》对少年闰土的描写: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 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 走了。」

腾讯文库鲁迅与民族魂[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