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邙为例对日本古代文学中洛阳意象的探究

以“北邙”为例对日本古代文学中洛阳意象的探究公元793年,日本恒武天皇(公元737—806年)下令模仿唐长安城修建平安京,即为后来的京都。至嵯峨天皇(公元786—842年)时又参照唐朝两京制以朱雀大道

“” 以北邙为例对日本古代文学中洛阳意象的探究 793,(737—806), 公元年日本恒武天皇公元年下令模仿唐长安城修建平安京即为后来的京 (786—842) 都。至嵯峨天皇公元年时又参照唐朝两京制以朱雀大道为中轴将平安京分为东 ,“”“”,“”, 西两京即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后来由于西京长安地处湿地不适宜居住逐渐人 ,“”“”“”( 疏宅废东京洛阳则作为日本古代都城延续千余载。因此洛阳便成为了平安京京 ),“” 都的雅称。作为日本文化重要载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洛阳书写除了洛阳之外还 “”“”“” 有由此衍生而来的京洛花洛曲洛等称呼。古代文人在诗文中还进一步将京都的山 ,“”“”, 川与洛阳的实地景观对照例如古代文人常将京都的鸭川称为洛川洛水平安时代以后 “”,“”“ 武士进京则被称为上洛。时至今日京都依然有大量地名沿袭洛阳的称呼如洛南洛 ”“” 北洛西等。足见洛阳在日本文化中的影响。 ,, 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量洛阳书写中除了大量描写京都的人事风物之外亦有大量 , 内容描述中国的千年帝都洛阳的景观。这些大都以文学意象的形式出现既有河流山川等自 ,“”“”“”“”“”“”;“”“” 然景观意象如嵩山洛水洛川孟津伊阙北邙等。如天津桥上阳宫 “”“”“”“”“” 连昌宫金谷园香山寺窈娘堤不老门等。这些景观意象大都是日本古代文人 , 基于汉诗文或遣唐使记忆重构而成因此或多或少都会与真实的洛阳有些差别。本文以出现 “”, 频率较高的北邙为例探讨此景观意象在日本的受容及演进。 “” 一、中国古代诗文中的北邙意象 100 十三朝古都洛阳是中国建都历史最长的都城。从古至今先后有多位皇帝在此治理国 ,400“”, 家。现洛阳北郊邙山靠黄河南岸东西绵延余公里。古人尊崇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 , 自东周以来有大量皇家贵胄、富户巨贾、文人墨客葬于此地如秦相吕不韦、汉光武帝刘 秀、西晋皇家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后主李煜、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 “”, 北邙也频繁出现于古代文人的诗句中。如东汉贤士梁鸿登临北邙放眼遥望京城富丽堂 ,:“,!,!,!, 皇的宫殿有感而作《五噫歌》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 !,!”[1], 噫辽辽未央兮噫在抒发对辛苦劳作的百姓的同情之心的同时批判帝王穷奢极欲的生 ,“”, 活。至晋代北邙则与世事变迁、盛衰无常的观念联系在了一起如张载在《七哀诗》中 :“,,”[2] 吟道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南朝梁代何逊在《伤徐主簿 :“,, 诗》中则借用北邙意象表达对亡友的悼念之情世上逸群士人间彻惣贤。毕池论赏赐蒋 ,”[3],“”, 径笃周旋。一旦辞东序千秋送北邙。进入唐代与北邙相关的诗作则更多有的将北 ,, 邙描写为万事万物最终归宿之地以抒发对世事变化、命运无常的无力之叹如白居易《清 :“,, 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 ”[4]1153,, 家又葬北邙山。有的则是告慰人们人生在世再大的愁苦和生死相比都是小事劝 ,,“,” 解人们胸襟开阔乐观向上如张籍的《北邙行》中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腾讯文库以北邙为例对日本古代文学中洛阳意象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