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修改版]

第一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王 传 学战 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

第一篇:《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王传学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 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 《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 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 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 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 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 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 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 建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 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正如 “”“ 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 ”“” 长久,而社稷安矣。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 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 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 “” 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 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 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 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 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 的用意十分明显。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 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 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 “”“ 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 ” 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腾讯文库《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