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兰-保护与开发并行
皖兰:保护与开发并行隐居深山的皖兰资源 安徽省地跨江淮之间,南有皖南山区、西有大别山区,中有广袤的江淮丘陵,具有较为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安徽的兰科植物总计有36属70
皖兰:保护与开发并行 隐居深山的皖兰资源 安徽省地跨江淮之间,南有皖南山区、西有大别山区,中有广袤的 江淮丘陵,具有较为丰富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安徽的兰科 植物总计有36属70种,以地生类型为主、附生及腐生类型为辅,大部分为重 要的药用植物。 安徽的野生兰科植物资源主要分布于皖南和大别山区,但位于合肥 西郊的大蜀山上也有蕙兰野生(实生苗)。这些野生兰科植物绝大部分处于野 生状态,只有少数几种进入了人工栽培和贸易;作为观赏栽培的种类,主要有 春兰、蕙兰、墨兰、建兰、寒兰、台兰、鹤顶兰等十多种;作传统药用栽培的 有白芨、石斛类(组培)、石豆兰等,其中尤以霍山石斛最为著名。霍山石斛 位列“中华九大仙草之首”,药用功效神奇,在香港市场上价格等同黄金。 皖兰栽培历史 安徽的兰科观赏植物栽培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人工栽培兰花约始于 南宋,如休宁人吴做曾在其竹洲吴氏园亭中“夹径植兰蕙数百本,周其上(指 亭子四周),与地相宜,颇盛。”(吴做《竹洲记》);明清时期富裕的徽 商,也在其私人庭院中遍植兰花,用以怡情悦性,如有一盐商“好兰,自门以 至内室,置兰殆遍”(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人汪畹腴还写有专门的培植 兰花著作――《培植兰菊法》,其中“兰花”部分又分为“置兰、造泥、换 拨、论时、浇灌、培壅、谨护、凿弊、安头、护理、探源、防御(防虮虱)、 靖患(蚓患)、灵韵、标品”等15目,还有“剪取残花”和“风兰”(即挂花 根)等具体做法,可谓详尽入微,很有特色,至今对兰花栽培仍具有较高的指 导意义。1949年以前,歙县的西园私人也栽有较多的兰花。解放后,合肥的逍 遥津公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等都有些栽培:改革开放后,合肥、六安、淮 南、蚌埠、马鞍山等地都开始了不同规模的地栽和盆栽,一些大专院校、科研 单位和园林苗圃的花房中,也开始栽培兰花。在兰界享有盛名的‘徽州墨’, 其原产地到底是安徽还是福建或广东,虽自上世纪至今仍在争论,但‘徽州 墨’中的‘徽州’二字,无疑是给安徽兰花作了宣传。目前安徽培育、生产兰

